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移动图书馆技术促高校图书馆走向特色资源建设——访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邵勇副馆长
发布时间:2011/12/16 8:59:00 点击数:3669 

  2011年3月30日,“北京大学移动图书馆软件系统上线”。同年11月28日,清华大学图书馆正式引进移动图书馆系统。国内两大高校图书馆对移动图书馆技术的引进,也引起了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的网友们热切地关注。移动图书馆技术的出现,是否标志着中国高校图书馆走向移动时代?

  2011年12月8日,笔者有幸采访到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邵勇。邵馆长就目前移动图书馆技术及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等热点话题,回答了笔者的多个疑问。


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邵勇

移动图书馆或冲击传统图书馆行业生存

  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11月28日,清华大学继北京大学之后,正式引进移动图书馆系统。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也正在试用此系统。请您谈谈,移动图书馆技术的出现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影响。

  邵勇馆长(以下简称邵勇):目前图书馆行业变化太快,观念在变、资源在变、读者需求在变、技术也随之改变。移动图书馆作为新技术,目前更多的高校图书馆是在保持观望的态度,我认为原因有三:

  1、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角度来讲,一切以学生为主导。移动图书馆刚刚出现,尚不知道使用效果如何,能否受到读者欢迎?另外,读者负担的费用是多少?学生是否愿意负担?

  2、厂家和移动公司的合作问题。当图书馆每新增加一项数据资源,都要通过移动图书馆的平台进行整合,这种合作的方式是否能长久,如果不能长久,以前的资源如何处理,今后的又该如何处理?

  3、移动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也许会对传统图书馆行业的生存环境产生巨大冲击。厂家的目标客户实际上是图书馆的读者,而非图书馆本身。目前的合作方式是B-to-B-to-C(Business-to-Business-to-Customer),图书馆就是那个中间环节B,而将来的形式一定是B-to-C(Businesss-to-Customer),即:如果移动技术商和数据库厂商直接进行合作、整合资源,今后高校图书馆又该何去何从呢?

  我个人认为,将来如果真的出现B-to-C,针对读者阅读时间的碎片化,那么高校图书馆更适合做资源信息化、碎片化整合,即特色资源的二次加工整合。因为目前没有什么机构比高校图书馆更适合做特色资源的整合。

  以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为例,北京林业大学是全国首批实施“211工程”的院校之一,是全国林业院校的龙头,林大图书馆多年来致力特色图书馆的建设,馆藏文献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因此我们在做林业方面的资源整合是具有优越性和权威性的。

电子资源成高校图书馆的沉重包袱

  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2010年9月2日,一封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33家图书馆联合署名的“致国际出版商的公开信”在互联网上发布。面对国外科技期刊及其全文数据库的价格不断提高,特别是个别出版商的全文数据库甚至出现年度涨幅达百分之十几以上的情况,中国图书馆界终于忍无可忍,再次抗争。时隔一年,针对此事,您是如何看待电子资源和大学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呢?

  邵勇:高校图书馆每年大量的经费是用于电子资源的续订及新购上,其投入已经远远超出了纸质资源。年复一年,高校图书馆都在和数据库厂商进行斗争,但目前没有太理想的效果。虽然从教育部、CALIS、BALIS及各大学图书馆都进行过努力,但是仍然没能有效地阻止数据库厂商的涨价行为。因此电子资源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对此,我们高校图书馆工作者虽然很愤怒,但也很无奈。

  高校图书馆可向部分群体读者开放

  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11月21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在公开场合表示,“将来大学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也有望逐步向社会公众开放”。对此您的个人观点是什么?

  邵勇:大学图书馆对社会进行开放,我认为应该因地域、因各馆情况而定。前提是在图书馆的资源有富余的情况下,所服务的对象要有所选择,避免超负担服务,同时配套相应的制约措施。

  目前公共图书馆很受大众欢迎,但不能完全满足大众需求,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高校图书馆经费有限,馆藏资源并没有外界想象的丰富,尤其经过大规模扩招,满足本校师生的需求尚且吃力,对社会服务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高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上各有其专业特色,注重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而受社会公众欢迎的文学类书籍的比例有限,即使对社会开放,也未必能够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

  当然,高校图书馆可以有选择地向部分群体读者开放。例如:林大图书馆针对本校往届毕业生、北京大学生村官提供了开放服务。同时,目前在地区高校图书馆之间,也已经实现了相互开放。例如周边的清华、北大、北航、北医等十多所高校图书馆早已组成了学院路地区联合体,已经开展互借互换业务。

四大变化推动图书馆革新

  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最后,请您从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定位、功能实现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上,谈下您的看法。

  邵勇:对高校而言,图书馆仍是一个重要的门面,它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文化和水平。所以到目前为止,任何高校对图书馆的投入都是不惜代价的。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校园内的定位,是服务于教育和科研的。但就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来讲,其借阅和收藏两大功能已经被逐渐淡化了。需求推动技术革新,目前网络、手机、iPad、iPhone、电子书、电纸书等等新的技术设备冲击着传统的借阅方式,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没有必要非要来到图书馆进行借阅,因此现在几乎所有图书馆的图书借出率都在逐年下降,而且是大幅下降。正基于此,来图书馆上自习的学生越来越多,来阅览资源的却很少。这迫使高校图书馆不得不一再压缩阅览空间以满足学生们的自习需求。所以目前高校图书馆更多是为读者提供学术场所,进而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说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记得国外曾有一家机构预测,传统图书馆的寿命将终结于2019年。因此我个人认为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从硬实力方面,要注重具有专业特色的资源建设,辅助于教学,服务于科研。从软实力方面,要注重图书馆业务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图书馆人的整体素质。

  因此,“观念在变、资源在变、读者需求在变、技术在变”,随之而来的,其实是图书馆也要变。(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