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1/6 17:18:00 点击数:174 |
|
与书为伴,清净恬淡;以书为友,不见忧愁;和书相牵,美名相传。书的魅力使得世界各国都拥有一大批读者群体。以色列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匈牙利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
为了连接中外、沟通世界,自2002年起,上海图书馆(以下简称“上图”)在境外图书馆内开始设立“上海之窗”,通过向海外图书馆赠送、交换图书这一形式,在世界各国读者中传播中国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
日前,上海图书馆前馆长吴建中在接受东方网记者专访时,娓娓道来开展“上海之窗”项目的始末。吴建中认为:“‘上海之窗’不仅仅是图书馆的一项活动,这一活动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意义,成为一座沟通两市、两国之间友谊的重要桥梁。”
“上海之窗”在66个国家和地区生根开花
在记者眼前的吴建中是一名温文儒雅的学者,其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理事长、国际图联管委会委员和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谈及开展“上海之窗”项目的初衷,吴建中表示:“当年,上图有一个战略叫‘两个扇面’,一个是连接国内,另一个是连接国外,连接国外主要是通过‘上海之窗’这一项目。”
据吴建中介绍,“上海之窗”合作期为3年。第一年,上图将向合作图书馆赠送由后者挑选出的赠书500册,其后两年内每年根据需要进行增补(一般为100册左右)。合作期限和具体赠书数量可根据合作方的要求及上图对合作情况的评估适当增减。受赠方按照协议对受赠图书进行管理和使用。赠书可在专门的阅览室集中展示,也可陈列在公共阅览区域的开放书架上,并配以“上海之窗”的指示标志。同时,“上海之窗”定期向合作伙伴收集反馈信息,以更好地开展赠书采编工作。参与本项目的合作伙伴主要是与上图有合作关系的图书馆、位于上海友好城市的主要公共图书馆、服务面向当地普通市民的高校图书馆,以及各类专业藏书与研究机构等。
“上海之窗”赠书题材包罗万象,涵盖中国艺术、经济、哲学、文学、民俗、历史、自然与人文、建筑、烹饪、传统中医药学等,并配以多种语言。截至2016年年末,上海图书馆在全球6大洲66个国家和地区的138家机构开设“上海之窗”(其中,一带一路沿线28个国家共45家),包括各类公共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大学等机构。纸质赠书累计93274册,电子赠书总计10059种,涉及中、英、法、德、俄、日、韩等多个语种,以满足不同语言地区读者的需要。
如今,“上海之窗”已作为一个国际合作项目被很好地固定下来。吴建中表示:“这些国家也希望和中国保持某种联系。即使某些对中国不十分友好的国家,也希望这条合作之路不要断。”
政府铺路搭桥、当地合作支持成就“上海之窗”
吴建中认为,“上海之窗”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离不开两个方面的支持。第一是政府的支持。第二是本地的合作。
吴建中表示,“上海之窗”一直是在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外办”)、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以下简称“市友协”)的指导下开展起来的。“市外办、市友协为上图铺设了通道、搭建了平台,而这是非常重要的。原来,图书馆的活动层次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基层的。而当上图有了市外办、市友协所提供的渠道后,图书馆就和当地的高层有了更多联系,当地市政府就会派人来,这样更容易把项目做大。”吴建中说。
回忆起开展“上海之窗”项目过程中令吴建中印象深刻的故事,他向记者述说了其到访塞尔维亚的难忘经历。“中国与塞尔维亚关系非常好。当时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举办《城市转型与发展——世界城市日与上海世博会》这一展览,没想到塞尔维亚教育部长亲自出席剪彩,并且当地有线电视台全程直播”;“不仅如此,在当地开展的好几个项目活动都是现场直播的,完全live那种,令我吓了一跳”,吴建中说。在他看来,正是由于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市友协的帮助,“上海之窗”项目得以走上大文化平台,进入塞尔维亚当地更广泛的视野,达到一个新高度。
吴建中还向记者列举了在希腊、新西兰、越南等国开设“上海之窗”并得到当地支持的例子。“希腊的图书馆之友会很活跃,它会将当地观众召集起来。因此,我们现在不担心搞活动会缺少观众,因为他们会组织”;“到新西兰,当地对‘上海之窗’非常重视,本来应该是我们到了那里去做演示。后来发现都是当地图书馆的志愿者在做演示,还有专家帮忙宣传。对方还给我们提了不少图书馆领域专业的建议,同时希望我们这里有更多的人和书能到那里去交流”;“越南当地图书馆也对‘上海之窗’这一项目予以重视,将我们的图书、展览通过广告,反复对外宣传,让更多人能看中文书,能看与中国有关的外文书”,吴建中说。当地人的热情,令当时的吴建中对建设“上海之窗”更有信心。同时,通过这一项目,使得更多外国人热爱中国文化,热衷学习汉语。
拓展“上海之窗”内涵外延打造文化交流新平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上海之窗”项目的延伸,在布点“上海之窗”项目的城市会同时举办展览、讲座、朗诵会。“在这些城市开展上述活动的优点在于,一般友好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位于市中心,且不收取费用。因此,如果想在国外办展览,可以很好地借助‘上海之窗’这一渠道”,吴建中说。
通过“上海之窗”这一平台延伸的“相聚上海”读书征文活动至今亦已连续举办了四届。2016年第四届征文比赛,共收到来自63个国家的读者征文和摄影投稿共248份,其中征文122篇、摄影126幅。通过这一活动的举办,希望使更多人关注中国、关注上海,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上海之窗”如今已逐渐变成上海文化交流的品牌,借助项目所构建的世界性网络,进一步探索并拓展其他业务合作领域,不断拓展项目的内涵外延,将“上海之窗”打造成对外交流新平台,推动民间对外文化交流。
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上图还主办了两年一届的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自创办以来就得到了来自海外同行的支持。2016年第八届国际图书馆论坛吸引了来自新加坡、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希腊、印度等27个国家和地区逾300位代表。其中,斯洛伐克还曾连续两届派员来沪参加论坛。
上图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地位,不仅仅因为开展的这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其本身的特色服务才是最重要的立身之本。据吴建中介绍,始于2010年的电子书服务是全国最先开展的。电子书采用国际通用标准E-pub格式,“我们当时提出的口号是,用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激活每个人手中的阅读器。”吴建中说。之后,上图建立了新技术阅览室,读者可下载电子书,28天后自动归还。2015年5月,上图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微阅读”频道,向上图注册读者免费开放了一大批正版电子书的全文。2016年,“上海图书馆—OverDrive少儿数字图书馆”上线,成为国内首家和美国OverDrive公司合作少儿数字资源的公共图书馆,英语原版书和有声书都成为免费资源。每位读者一次可以借3册,借期14天。上图另一个突出服务则是“创客空间”,读者在这里,可以学习、研究、设计,可以进行团队式讨论和交流,还可以利用3D打印机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吴建中表示,未来,以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交流中心为特色的第三代图书馆将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可接近性、开放性、生态环境和资源融合,致力于促进知识流通,创新交流环境,注重多元素养和激发社群活力。
(文章来源于东方网/http://mini.eastday.com/a/171013150232159.html/图片来自谈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