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世界读书日,听名家谈阅读 | 梁晓声:阅读与成长
发布时间:2018/4/23 20:50:00 点击数:274 

   不久前,“阅读北京——2018年度首都市民阅读系列文化活动”在首都图书馆启动。著名作家梁晓声受邀成为2018年“阅读北京”项目推广大使。在启动仪式上,梁晓声作了《阅读与成长》的主题演讲,将活动推向高潮。

  梁晓声发表了自己对阅读的看法,从国家和个人层面上分析了读书的重要性,言辞谆谆,情理兼备,发人深思,让现场听众受益匪浅。

  

 

  阅读推广体现国家情怀

  最近十年内,我经常受邀作关于读书的讲座。我认为中国政府是世界上最重视国人读书的政府。因为在前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亲耳听到李克强总理在读报告时,提出“促进人们养成读书习惯,打造书香社会”。至少在近十年内,很少有一个国家的总理或者在国家咨文、报告中,提到读书这件事,但我们的总理连续几年谈到这个问题。

  据我了解,在国家层面上谈到读书这件事,似乎只有一个例子可以相比,就是白俄罗斯的总统。他曾经在他们国家的高考中命题,题目是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作一个评述。作为国家总统,竟然这样关心高考命题,令我心头一动。后来我又多次听到李克强总理谈到读书这件事,我觉得非常欣喜。

  

 

  在政策落实方面,图书馆是最给力、最积极的机构,所作贡献最大。各省各市的图书馆,每年都积极踊跃地做了很多促进阅读的工作。如北京和杭州的街头爱心书亭。一个小书亭,摆了几十本书,路人经过时可以随手翻阅,也可以登记拿走,当然不登记也可以。除了街头书亭,为响应“4·23世界读书日”而设立的读书月,也有很多活动。我曾参加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文津图书奖评选”“京东图书奖评选”等。此外,山东省、黑龙江省、廊坊市、苏州市等,今年也都在邀请我参加活动。

  重视读书这种现象在世界上不多见,那为什么中国政府如此重视?因为我国在世界读书人口比例的排名中很靠后,这不仅事关“面子”问题,也与腾飞的中国形象不一致,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的理念以后,中国读书人口的比例如果在世界上总是排得很靠后,就会缺少说服力。在世界范围内,像“世界五百强”“军事装备”“读书人口比例”等排名各国都是比较在意的。排名是否权威很难说,但的确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那么为什么联合国要设立“世界读书日”?因为书籍和人类的关系太古老了,书籍对人类的进步作用太巨大了,书籍所承载的知识文化成果太丰富了,这三点都不是电影或者其他文艺形式所能相比的。

  对书籍而言,知识思想是主体,娱乐性的内容次之。很多娱乐性很强的书籍也能上畅销榜,比如《达·芬奇密码》《但丁密码》。但这样的书,看也罢,不看也罢,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呢?这一类书不在我所说的读书范围内。既庄重又严肃的书才是传世书,但目前的形势是充满娱乐性的电影反倒雄霸市场。所以,我们要把图书质量与市场占有率分开看待,畅销书不一定是有价值的书,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国外政府对国民读书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在西方,读书是多数人的习惯,想不让读都不行。有些国家的个人年读书量在十七八本,二十四五本,国民已经养成读书的习惯。有些国家的政府实在顾不上,比如伊拉克等国。就中国而言,我们有农家书屋,有职工书屋。政府还号召捐书,尽量做到在离家步行15分钟距离内就有可以读书的场所。世界上很少有政府这么细致地关心这样的事情。所以,我现在倒觉得中国政府提倡读书不仅是“面子”问题,也是真心实意地为普罗大众做实事,这体现为一种文化关怀,一种国家情怀。

  读书的好处:腹有诗书气自华

  那读书到底有什么好处呢?这个问题可以反过来说,如果我没读书,会有什么损失?中国人习惯于这样思考问题:做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吗?甚至连小孩子都这么想。我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在吃饭时问妈妈:“吃这个菜有什么好处?”妈妈通常会说:“这个菜有多种维生素,对身体好。”孩子听了就会多吃一点。这是中国人自幼养成的习惯,为获得某种利益而做事。但是,读书究竟对人有什么好处,这对我而言简直是天问。

  

 

  但是,实在要讲读书的好处的话,也是有的。尤其对女孩子来说,读书具有“养人”的功效,这是任何高级化妆品和整形技术都无法比拟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中的“气”就是“气质”。陈丹青曾说:“1949年前那些先生的面孔,怎么是那样的面孔?后来中国怎么不出那样的面孔了?”鲁迅的面孔有多英俊?胡适的面孔有多英俊?蔡元培的面孔有多英俊?谈及个人形象,也就徐志摩有点帅哥的模样,林语堂则属大众脸,但为什么后来人们再看他们时感觉不一样了?有人说是因为他们出名了,但我认为他们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然,读书“养人”不仅适用于女性,男性也同样适用。

  

 

  读书让人享受安静之美。安静确实对人有好处。当一个人在静静地读书时,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将会处于较佳的状态,包括血压、心率和心态等。读书与看其它艺术作品不一样,与听音乐也不一样,但如果配上轻松的音乐来看好文章、读好诗,那也是一种享受。

  读书是给普罗大众兜底的事

  为什么说提倡读书体现了政府对我们的关怀?普通人如果读书很少,那就极有可能输掉自己的一生,甚至也会输掉下一代的人生。人们常说,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哪怕卖血、卖肝、卖肾,也要争取买一个学区房,因为我们认可好学校的文凭。但是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孩子不能读到好学校,不能读到博士,不能出国留学,哪怕你卖血卖肝他还是不能,这是不是意味着他彻底输掉了呢?有没有办法使他不输呢?

  我认为,没进入名牌学校,没读到博士,没出国留学,这都没什么,因为大家还有读书这件兜底的事。但是,作为家长你自己不读书,放弃了社会提供的良好条件,那你的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放弃读书,这怪不得别人。1949年前后,许多在文化、艺术、教育、医疗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也是寒门子弟,并不是那个时代为寒门子弟铺好了道路,让他们通达那样一个位置,而是因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长都读书,不仅读课本,还广泛涉猎各类知识。

  

 

  设想一下,特朗普的孩子一定是在好学校读书。如果他想读博士学位,他就一定有博士学位可以读。这样的一类人,他读不读书无所谓,比尔·盖茨的儿子需要读很多书吗?李嘉诚、马云的下一代需要读很多书吗?其实,无论他读或者不读,他都可以掌管那个公司,他都可以留在那个阶层。但身为普通人的孩子,你不读书的话别人会认为是你自己不努力,别人会认为你是一个来自底层的,而且是明明来自底层却还不读书的人。所以,如果问我读书对人有什么好处?我会回答,读书是对普罗大众及其下一代最有好处的事。

  亲子共读助力孩子成长

  我最近要面向小学四五年级的老师开展关于读书的讲座,就翻阅了五年级的语文课本。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篇课文是林海音的《窃读记》。六年级语文上册也有林海音的《骆驼队》(按:该课文全名为《冬阳·童年·骆驼队》),两篇课文下面都注明“林海音,近代作家”,老师们讲课时一般也只简单提一句“林海音,近代作家”,接下来便会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要求学生读课文,指导语是“你们要带着感情读”,然后老师读,学生也读,老师的“教”就仅止于此。

  好老师会怎么教呢?他会告诉学生,林海音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其他代表作品,老师可能会由林海音讲到《城南旧事》,再讲到弘一法师李叔同及其作词的《送别》,这样,老师就借着一篇课文把许多课外知识融进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到更多相关内容。但我想说的是,这样的老师真可谓“百里挑一”,如果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能听到语文老师这样讲课,那他真是太幸运了。但是这样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那么家长们是不是可以担起这份职责呢?

  如果一个家长给孩子讲林海音的简介,顺便介绍她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再提到《城南旧事》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电影里边有一首插曲叫《送别》,然后讲解《送别》的创作背景,再由爸爸或妈妈把《送别》唱给孩子听。这样的家长有吗?一百个里面也难有一个,因为有些家长不读书,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内容。

  

 

  如果问我不读书会有损失吗?我的回答是不但你会有损失,你的儿女也会有损失。如果你经常读书并且与儿女分享和交流,那你的儿女会有很多收获,这些收获是不花钱就能得到的,但是很少有家长这样做。不少家长成了“手机控”,缺少与孩子的互动交流,前几天我看北京电视台播的一档节目,节目里小学生们“控诉”爸爸妈妈不理他们,有时候话说三遍爸爸妈妈还是听不见,因为他们在玩手机!

  现在的人都是文盲吗?当然不是,但是书就在那儿,广大家长为什么不读?他们心里面想的是什么呢?“我辛苦点多挣钱,把能给的都给孩子。我给孩子找好学校,我给孩子把书买回来。孩子你去看书,别变得和我一样。”

  

 

  在小学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松鼠》,作者是法国动物作家布丰。如果家长读书多的话,就能给孩子讲布丰的人物简介,讲他写了多少关于动物的作品。除了松鼠,孩子们还学了鲸鱼,学了珍珠鸟,学了海鸥,如果家长知识渊博,就能想到《海鸥乔纳森》的故事,这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少年励志故事。

  孩子学习《老人与海鸥》时,还能给孩子讲述《老人与海》的故事。如果家长没有读过这些书,就不可能知道其中的内容,更不可能会讲给孩子听。如果你期望小学老师能为讲好一堂课而阅览这么多课外书的话,恐怕这个愿望难以实现,因为二百个小学老师里也难找出来这样的老师来。既然你不能做这样的家长,那也不能要求小学老师做这样的老师。

  (本文根据梁晓声在“阅读北京——2018年度首都市民阅读系列文化活动” 启动仪式上的讲话整理,内容有删节)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qBGaQbt-MboiLpR5EvjEig


(文章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魏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