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5/6 10:46:00 点击数:899 |
|
珞珈山下,卷帙飘香,在历史悠久、藏书丰富、环境幽雅的武汉大学图书馆,湖北知网很荣幸地专访了图书馆馆长王新才教授。采访人|湖北知网市场部赵一璐 受访者|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新才
王馆长您好!我们知道您对诗歌有研究,比如您为《陆游诗》(黄逸之选注,崇文书局,2014)校订过,去年(2017年11月19日)您作为首任会长也为珞珈诗派研究会的成立发表了致辞,《珞珈诗词集》也收录了您的作品。您认为您的诗歌情怀对您的人生、对您的工作有哪些影响?
王馆长:关于诗创作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我从2000年开始古典诗词的正式写作,坚持了近二十年。我比较相信儒家诗教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强调哀而不伤,好色而不淫,注重培养人温柔敦厚的品格。儒家强调仁,仁者爱人。为人处世,须具有一颗爱人之心。这样的爱人之心也可理解为诗心。所以,写诗最重要之处在于要有仁者爱人之诗心。我在这方面显然还做得不够。但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当然,写诗也会耗费时间,也容易形成诗式思维,对于做研究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也需要善加调整。
您经常在高校的学术报告会上对学生强调阅读的力量、读书的习惯,尤其您的那本《梁启超读书生涯》还出了台湾版,您对现在的年轻大学生有哪些读书建议?
王馆长:大学生需要形成阅读习惯,广泛涉猎,形成认知及判断能力。对于阅读习惯未养成,认知及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者,阅读指导就很必要。关于读书。有一句话叫开卷有益。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通常对于一个坚持阅读的人,你就是你之所读。所读会改变人的知识结构,也进一步会改变人的认知能力。古人说格物致知,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学习,人的认知能力会提高。致知不完全指获取知识,更应当是指认知能力。大学生有阅读兴趣的人,互通声气,互相交流,对于增广见闻,提升能力极有帮助。
您是武汉大学的图书馆馆长,是博导是教授,还兼任着湖北省高校图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湖北省图书馆学会副会长。您是如何兼顾、平衡这些工作的?
王馆长:我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一到馆,时间就被分掉,每月还未开始,一月的活动就已确定,乃至一年。所以,每有活动,我都会在日历上详加标记。看到日历,就觉得时间分外宝贵,需要善加安排,倍加珍惜。由此我也戒掉了一些不良习惯,以期能有更多的时间可供自由支配。
作为图书馆馆长,您曾经说“大学可以没有大师,但不能没有图书馆”,您能谈谈对高校图书馆在大学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理解,以及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吗?
王馆长:国立武汉大学成立之初,相当注重资料建设。韩德培当年受聘武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所需要的资料图书馆都有收藏。如果没有图书馆,大师也难以养成。图书馆是养成大师的摇篮。现在很多学校急功近利,急于引进大师出成果,而于基础建设却不愿投入。这种做法很短视。一所学校是否有影响,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是否能培养有影响的人才。而一个人从课堂上、从老师或大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知识总在不断更新,而大师也通常难以经常见面。但图书馆却是一个大师的收藏所。古今中外所有的大师都安静地躺在图书馆一角,等待勤学善寻的学生去发现。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吸引学生利用图书馆,养成读书习惯,使他们能更多地“聆听”大师无声的教诲,涵泳其中,完善自我。
您接任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以来,在本校图书馆品牌建设上,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王馆长:大学占多数的读者是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等原因,学生并未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如何吸引学生到图书馆,如何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如何更好地促进培养他们成人(而不仅仅是成才),值得我们图书馆人思考。图书馆创品牌是指创服务品牌。形成品牌,就是要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让大学生记得住。品牌活动要有明确的主题,要有相应的活动周期,这些都离不开图书馆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支持。当然,高校图书馆也要注重高端服务,在学科服务等方面也要做出特色,形成品牌。图书馆的品牌活动对于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很大的。一个好的图书馆应该成为在校学生最向往的地方,成为他们毕业后最值得回忆的地方。
您本身对图书馆的发展非常有研究,又是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访问学者(2002—2003),对图书馆建设有着非常宽阔宏大的视野。在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您对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有着怎样的看法?
王馆长:我对图书馆未来谈不上有宏大视野。只是觉得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尤其是从研究的角度。资源数字化,利用网络化,这些都带来了研究的便利。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资源的发现与组织,进一步,资源中知识的相关性的发现,研究热点的掌握,研究成果的关注反馈等等,都会得到智能机器人的极大帮助。当机器人能在网上自动获得相关资源的时候,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就没有了。但目前资源的生产及分配方式是受制于数据库商的。机器智能再先进,最新资源却必须要靠图书馆购买。而且,在高校图书馆,研究支持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图书馆还要承担教学支持任务,还要面对大量求学若渴的学生。图书馆要吸引学生到馆,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帮助他们成人。这样纸本资源以及图书馆的重要性仍然不言而喻。
作为档案学方向的教授、博导,您能否为我们普通人解答一下,特别是对我们这些行外人,对档案学这样看起来非常高深的专业的好奇心?比如档案学会对我们产生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王馆长:我从博士毕业留校,一直在档案专业任教。档案由于其保密的特性,总是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档案都不陌生,因为中国古代的《易》《书》《诗》《礼》《乐》《春秋》实际上是档案编纂的成果,它们最初都职掌于各个衙门,最后由孔子及其学生还有再传弟子们加以整理,才成为我们今天读到的经典。档案学研究档案工作、档案管理,以及档案事业发展。档案作为一种文献形式,从本质上与图书文献没有区别。但毕竟具有一些独特性,所以在管理方法上与图书文献管理有所不同。图书文献更加强调公开自由获取。而档案文献则偏重保密。不过,档案研究者们越来越强调公开,尤其是政府信息,目前的管理条例确定了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应该说,这些都与学者们的努力相关。所以,档案学的研究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武汉大学一直都是中国知网的合作伙伴,作为老用户,您能否谈谈对中国知网的未来发展有哪些建议?
王馆长:武汉大学的学生都很好学,每年的文献需求量与下载量都很大,所以我馆订购了大量数据库。中国知网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库商。知网在知识发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广泛地赢得了读者,从而具有重要的竞争优势。我们高兴地获知,知网目前在知识细粒度化方面还做了大量工作。这对用户的吸引是无疑的。当然,知网在产品改进方面应该说还有巨大的空间。
小编语:王馆长是《尚知》专访栏目的首位专家,无论是在前期沟通还是后期采访,都非常感谢身兼多职的王馆长在百忙之中接受小编的采访,和对湖北知网的大力支持。在这次采访中,小编感受到的不仅是王馆长清风儒雅的诗意风骨,还有博览群书的才华横溢。正如王馆长所提及的,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知识资源的组织发现、相关性知识的深度挖掘、对研究热点、研究成果的关注追踪更为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知网所致力关注的目标。
(信息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RsIH_rzNUHw5J1eMIAqKMA(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