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5/8 15:24:00 点击数:135 |
|
几年前同友人短暂于天津游览,坐着小型校内电瓶车从南开大学的东边直到西门,我和朋友惊叹于北方的大学校园之大,但也疑惑于校内建筑和规划看起来颇杂乱无章,且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建筑实在是少了些。记得当时将心中的疑惑道出,开电瓶车的司机师傅用一口地道的天津话回答我:日本人来的时候炸得不剩什么了,不禁引起一片唏嘘。想到这段小小的际遇,是因为读到王一心先生的新作《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走进民国大学图书馆》中有关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被毁的内容。当日在南开大学远远望见图书馆建筑的激动和亲切以及随之而来的叹息,随着阅读书中的文字,又重新浮现在心头。
本书是开卷书坊和黄山书社共同推出的“开卷文库-侧看民国”系列中的一本,作者王一心是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副研究馆员,也是作品丰富的非虚构文学作家, 2014年时,他因看到美国高校的综合排名,感慨我国虽然发明了与书籍密切相关的造纸术与印刷术,但在图书馆事业方面,却远远落后于西方,遂“选了国内久负盛名、且为国家重点建设的20所大学,包括北大、清华、南大、复旦、上海交大、川大等,将它们的图书馆与之对比,以观差距与差异”。出发点似乎仅仅是为了对比差异以提供发展的建议和方向,结果却由此牵引出宏富的资料以及在战争炮火年代下,大学图书馆面临的内忧外患和“图书馆人沉浮于生死之时仍对未来希望不灭”的可贵精神。
全书共分为四章,分别是“蜕变:从书院藏书楼到大学图书馆”“沉浮:民国大事件中的大学图书馆”“乐章:民国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艺术”和“灵魂:民国大学图书馆人”。虽然关注点是民国大学的图书馆,但内容所涉及的真正内容跨度却包括了从清末到建国以后,概因没有哪一个时代可以孤立地存在,要了解今时今日就要了解过去,要预感未来也不能脱离于对现在的关注。
作者从大学图书馆的前身——书院的藏书楼作为入口,条缕出大学图书馆之所以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的过程,告诉我们民国时期的大学图书馆经历了什么样的困难与挑战:这里面有无数图书馆人的辛勤努力,有大学校长的高瞻远瞩,有校友、知识分子的鼎力相助,也有在读学生为了国家富强、自我进步而进行的振臂一呼。如果说欧美的图书馆在大学建校数百年之后,已经脱离了仅仅是求生存的基本阶段,开始思考发展和服务,那么作为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还是新兴事物的图书馆,首要目的是生存和温饱的确显得有些落后甚至是不合时宜。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图书馆面临着一重又一重的危险:内要改变国人对于藏书楼的看法,培育使用图书馆的意识;外要在本就不多的办学经费中争取尽可能多的份额来购买图书、期刊等资料,还要尽力建造足够大的馆舍和设备来有效保藏。眼见着图书馆事业刚刚有点起色,战争的号角却已吹响,又要面临着带不带书走,带多少书走,带哪些书走的问题,在运输的过程中往往还经历风吹、日晒、雨淋、倾覆等事故,可是人在、大学在、对知识的需求在,图书馆就在,服务就在。图书馆或许在新建的楼中,或许在中学的教室里,甚至可能在某一间庙宇的屋檐下或是其他学校图书馆的一角……而从这些侧面,读者又可亲身感受到当时求学环境的艰苦以及即便如此依然孜孜以求的大学生们。
诚然,在动荡中不断求生和探索的民国大学图书馆们,经历了战争、迁徙、被毁、解散、恢复等诸多过程,实在算不上什么安稳的地方,与“天堂”一词本身所传达的宁静似有不符,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图书馆尽自己最大所能地保存着知识的火种,为中华民族的存续维系着有生力量,外面枪炮嘶吼,里面仍是知识的一方净土,的确是混乱中的天堂。
(作者:张思瑶)
网络链接:http://xh.xhby.net/mp3/pc/c/201805/04/c475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