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陈进:服务创新,让大学图书馆焕然
发布时间:2012/3/13 13:12:00 点击数:5083 

  在我国由教育大国转向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在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中,图书馆必须谋求新的发展思路,必须重新定位,必须转型。

  在我看来,图书馆有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第一个就是服务,离开了服务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另一个则是创新,要用一流、主动、智能的敢为人先的创新方式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在读者需求牵引下,建设一流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应当突破坐等读者的旧传统,主动“走进院系基地,融入学科团队,嵌入研究过程”,把服务送到教授的办公桌,送到实验室,送到学生宿舍,送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为此,我们创立了IC2创新服务模式。

  文献资源的质量是读者看重图书馆、喜爱图书馆的关键因素之一,既如此,图书馆购买文献资料就应当是“院系师生说了算”,但是,从发挥图书馆专业优势的角度,还需要“学科馆员定基调”,这就是上海交大图书馆推出的独具特色的资源建设“三一”原则。

  站在读者的立场来看,大学图书馆应当成为活跃的学术交流中心、炫动的知识加工中心、蕴聚的文化传承中心。未来的大学图书馆应当是智慧型的。

  骄傲与失落:图书馆的前世今生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在浩瀚的岁月长河中,图书馆从历史上的“藏书阁”、“读书室”演进到了今天的“信息中心”和“知识工厂”。从历史上看,图书馆对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保存、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和无以替代的作用。图书馆曾经是信息宇宙的中心,是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最佳场所。古今中外,多少历史名人、饱学之士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从柏拉图到马克思、列宁,从孔子到毛泽东、钱钟书,他们与图书馆之间的一段段佳话至今仍在传唱。“知识圣殿”、“人类灵魂的宝库”、“人类精神的庇护所”是它曾有的荣光;而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诗句“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道尽了文人墨客对图书馆的推崇和向往。

  上世纪70-90年代初,受信息技术冲击及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影响,世界图书馆事业陷入衰退窘境。图书馆走下了圣坛,昔日的风光不再。图书馆学教育也日薄西山,20年间,美国图书馆学会认证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图情学院,从70多家减少到40多家。例如,1990年,美国第一家能授予图情博士学位、素有“理念图书馆学摇篮”之称的芝加哥大学图情学院“含泪关门”;1992年,创立于1887年的全美第一家图情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图情学院关闭。然而,形势在21世纪初更加严峻。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知识交流、传播、创造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全面的、泛在的数字信息环境为用户利用信息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高效,方便易用的搜索引擎及海量开放的网络资源成为了用户获取信息的首选。大学图书馆在学习和科研中所起的作用逐渐弱化,地位日益边缘化。伴随着用户流失、生存空间萎缩、前景堪忧、发展方向迷茫,曾经在图书馆人心目中那种固有的“成功的骄傲”被击碎,“必然价值信心”被动摇。是裹足不前,还是奋起应战?历史的滚滚巨轮将图书馆带到了一个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反思与突围:敢问路在何方

  在我国由教育大国转向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在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中,图书馆必须谋求新的发展思路,必须重新定位,必须转型。自承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这个沉甸甸的任务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一个简单的直觉告诉我,不是读者不需要图书馆,而是图书馆自身做得不够好。事实上,处于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整个社会的信息环境在变,用户的信息需求在变,信息利用行为也在变。在一个看起来与自由市场类似的信息环境中,图书馆如何应对各类信息提供商的竞争与挑战?因此,图书馆自身必须要变革,以适应环境和需求变化,提升、拓展并增强服务功能。这是个根本性的战略问题。为了打赢这场图书馆的翻身仗,变革和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图书馆只有下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拿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进行全方位的、颠覆式的改革和创新,进而赢得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不变革,则消亡。正如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执行主席Duane Webster在为匹兹堡大学图书馆馆长Rush Miller所著《超越生存》一书作序时所指出的:“维护现状和仅仅推广过去的成功是在准备灾难”。除了变革和创新,我们别无选择,何况我们选择的是一条摆脱困境、把握未来和重塑辉煌的道路,正如丘吉尔留给我们的名言:“要进步就必须求变;要完美则更要不断求变”(To improve is to change;to be perfect is to change often)。

  客观形势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空前重视及投入力度的加大,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于是,经过思考与梳理,新形势下大学图书馆的作用和发展目标逐渐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大胆改革,开拓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更好地支撑教学和科研,适应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需要,成为学校的“学术交流中心、知识加工中心、文化传承中心”,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图书馆。

  变革与开拓:再造管理机构

  21世纪的高校图书馆处在一个激荡、变革的时代。在应对挑战和顺应信息化潮流的过程中,图书馆不断发生着巨大变革:新理念、新思维风起云涌;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曾指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也就是说,图书馆只有因需而变,才能维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

  图书馆的变革,首当其冲是要“改变自己”,包括:顶层设计,重塑理念文化;机构重组,优化业务流程;管理开拓,锐意改革创新。

  顶层设计,理念先行。理念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实的理性知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它指导人们的活动,决定行为并影响行为的结果。只有把办馆及服务理念深植人心,才有可能形成图书馆所追求的主动服务与人性化服务的风貌。为此,经过头脑风暴,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服务理念体系,将我们图书馆的定位、服务宗旨、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进行了高度概括,其中“资料随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间;咨询无处不在,馆员走进学科;技术支撑服务,科研推进发展”的核心服务理念,成为全体馆员共同努力的目标和行动向导,并奠定独具特色的服务文化基础。

  如果说“理念”是指引方向的旗帜,那么“机构”就如同决定效能的引擎。长期以来图书馆以业务流程为核心设计的组织结构,接口过多,缺乏及时协调与联系的机制,而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单一的业务流程,又形成了管理上的惯性思维和惰性经验模式,效率低下,已经不适应今天以读者服务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也不适应图书馆日趋复杂和动态变化的各种环境。因此,必须对机构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改变,才可能提高效能,适应发展需求。为此,我们大胆探索机构调整和业务重组之路,推行以“学科化服务”为主线的全新机制,实行扁平化管理。通过对业务部门、图书资料以及人力资源进行全方位的重组与整合,砍掉了原有的13个部门,形成了目前在图书馆界颇具影响力的、以读者为中心和面向服务的“三部一所”组织结构,即读者服务总部、技术服务总部和行政管理总部,再加上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并且,通过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建立起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机制。目前所建立的组织结构基本类同军事建制,读者服务总部好比总参,冲锋在服务读者的第一线;技术服务总部好比总后,在后台做好技术和资源保障;行政管理总部好比总政,负责宣传、联络和推广。三大总部的结构使图书馆建立起能够迅速响应读者需求的服务机制。

  与机构重组相适应,我们又对分布于三个校区的四所图书馆,引入了国际上通行的多分馆联合模式,并且突破传统“中、外文图书阅览室”、“期刊阅览室”、…的概念,创造性地按照学科、专业配置文献资源,将期刊、图书等按学科专业整合布局在同一个阅览室,同时,推行“藏、查、借、阅、参”五位一体,方便读者一站式阅读。

  在管理改革方面,为了打破图书馆长期以来形成的墨守成规、论资排辈的现状,我们针对新的组织机构,大胆改革了用人制度,采取了全员竞聘上岗的举措,不看资历看能力, 鼓励年轻馆员勇挑重任,启用了多名新人担任中层干部。这一改革举措充分激发了绝大多数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的组织机构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为了快速提升馆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建立了系统的馆员素养培训体系和业务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凝练出“提倡团队合作精神,注入积极进取心态,培养不断创新能力,营造人文关怀环境,建立学习提升机制,形成相互塑造氛围”组织文化体系,充分注重团队文化建设,形成了阳光和谐、相互鼓励、携手共进的良好工作氛围,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深入人心。

  创新与突破:唱响服务品牌

  在我看来,图书馆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服务,离开了读者就没有了生存的价值;另一个则是创新,要用一流、主动、智能的敢为人先的创新方式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服务创新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关键,甚至可以说是立馆之本,于是,积极探索服务创新之路被确立为我们图书馆的重点工作。经过认真思考与提炼,我们在理论上将大学图书馆的创新体系解析为:理念创新为魂、管理创新为舵、机制优化为核、服务创新为本、文化建设为脉、内涵强化为基、品牌塑造为旗等七大环节,并且围绕各个环节展开了系列、深入的探索实践活动,通过“走进院系基地,融入学科团队,嵌入研究过程”的新概念服务,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良好的实践效果,许多创新举措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界都引起了共鸣,成为了学习的榜样。

  2008年,我馆首创了“IC2创新服务模式”,这一模式把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空间)和Innovation Community(创新社区)有机融为一体,希望形成图书馆服务效能的平方级提升,旨在强化图书馆在支持学术创新及拓展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实施中,注意将服务文化与服务实践相结合,强调要把服务主动推送到教授的办公桌上,送到实验室里,送到学生宿舍,送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赋予“IC2创新服务模式”以丰富的内涵,将几乎所有服务创新的思路和举措都纳入到该体系中,并以品牌的形式强劲推广,已经成为交大图书馆服务的总旗帜。在“IC2创新服务模式”的框架下,着力凝练“IC2创新支持计划”和“IC2人文拓展计划”两大子品牌,分别在纵深支撑学术创新研究和学习,在广度拓展人文素养和弘扬文化;另一方面,开创性地建立了覆盖全校院系的服务基地及服务分站,首创了信息专员培训计划,发起了遍访教授的活动,在国内率先引入“LibGuides”搭建学科服务平台,……。目前,“IC2创新服务模式”已经成为了响彻中国高校图书馆界的交大图书馆服务品牌,在海外也有了一定知名度。

  2009年,我馆又在国内率先引入了独具特色的以人为书、分享智慧的“Living Library”活动,并冠名为具有“鲜活知识愉快阅读”寓意的“鲜悦(Living Library)”品牌,为读者搭建一个自由、新奇的交流平台,上至学校领导、特色人物,下至一般普通学生,均可能成为“鲜悦”的“畅销书”,读者和畅销书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分享感兴趣的话题。迄今,“鲜悦”已经开展了近30期。这种充满新鲜资讯、朝气蓬勃、灵动活跃的新型图书馆服务,深受师生的欢迎。目前“鲜悦”已走出交大,成为诸多兄弟院校竞相借鉴和效仿的对象。

  优良的服务需要以优质的资源为基础。过去购买文献资源,基本上都是图书馆负责采访的专家唱主角,久而久之,导致馆藏资源与用户需求脱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推出了全新的由读者、学科馆员和采访专家联动的资源建设“三一原则”。具体说就是:买什么资料“院系师生说了算”,将资源建设的决定权交给读者;而协调整合则由“学科馆员定基调”,从专业的角度,进行筛选、整合、归类,确保最大限度把有限的经费用到最合适的需求上。同时,作为“三一原则”的子品牌,针对院系分馆建设,推出了“1:1配套”的专业资源构建措施,即,图书馆为院系分馆提供1:1的配套资金用于购买特色资料。目前这些新型资源建设方式已经展现出成效,极大地提高了读者参与文献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文化与技术:演绎图书馆之美

  作为文化知识传媒的高校图书馆,对广大学生的影响,本质上是一种“无声之教”。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环境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设计内涵丰富的文化景观,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彰显我校的特色校园文化,是图书馆环境文化建设的主旨。为此,配合新落成主馆阅览室布局和公共空间,相继精心设计了“生命—金木水火土”、“科学—海地空天”、“传承—礼乐射御书数”、“荷田”“孔子学堂”、“图书馆变迁之沧海一粟”等环境文化主题景观,营造出美轮美奂、寓意丰富的文化意境,给予读者以文化熏陶及美的享受。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以“点亮阅读、启迪人文、弘扬文化”的“IC2人文拓展计划”为主体,主动将图书馆建成校园人文拓展基地,与相关职能部门和学生社团合作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旨在使文化氛围萦绕于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文化素养浸透于每一颗交大人的心灵。先后组织了思源讲坛、叔同讲坛、“英国文化周”、“艺术走进校园”、…等系列活动,烹制出美味多滋的文化盛宴。许多师生由衷地感叹:如今的交大校园已不再是荒芜贫瘠的文化沙漠,正在演变为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文化绿洲。

  除了为读者带来赏心悦目的“视觉美”及齿颊余香的“味觉美”外,我认为,让服务变得触手可及、如影随形,读者使用起来真正感到“乐滋滋”,那才够美。智能、移动和泛在的新技术使这一切成为了可能。在技术应用方面,我们坚持敢为人先的风格,始终瞄准国际一流大学图书馆,跟踪前沿技术,积极、大胆尝试新应用和新系统,确保了我们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始终处于同行中的领先地位。2008年,我们在全面分析读者资源利用行为的基础上,在国内率先引进先进的软件,并很快推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思源探索”一站式知识发现与获取系统,为读者检索资料带来了“一网打尽”的极大便利;之后,在国内首家引进“LibGuides”系统,搭建起学科服务平台和知识共享系统,深受师生欢迎;我馆还引入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MetaLib/SFX系统,搭建起学术资源跨库检索与个性化服务平台,实现从检索到利用的无缝连接;联合教务处、网络信息中心,在全球率先推出“智慧泛在课堂”,通过向师生推送个性化电子教参资源,革命性地将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环境,为促进“智慧校园”的发展、为我校“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的实践插上翅膀。此外,还先后开发了MSN机器人、手机图书馆、嵌入式OPAC搜索框、智能化信息定制等新技术应用。

  文化与技术的融合,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极大地提升了我馆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让图书馆变得美不胜收。

  登高而望远:放飞梦想和希望

  在担任图书馆馆长之前,我的研究集中在振动、冲击、噪声,属于纯自然科学领域。成为馆长之后,我试着不断思考管理和图书馆学这些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磨练,我深切地感悟到,其实不同领域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哲学带来理性而辩证的思维,自然科学让我们客观而务实,而人文科学给予我们梦想与美。各种领域之间的相互贯通与融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可以将我们的视野、胸襟与情怀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

  就我个人而言,有了不同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的基本思想后,就为我能够将学术思考方式融入行政管理搭建起桥梁,从而促使我能够较为恰当地借助已掌握的科学思维方法来思考和处理图书馆学领域的若干问题。还记得在担任馆长之初,经常会被领导和同事们问及“图书馆能做什么?”,而在图书馆,我也会反过来询问图书馆馆员“图书馆如何在学校发挥更大作用?”,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在思考“我需要图书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隐藏着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没有现成的答案,一切要靠我们重新定义与设计,要靠集体智慧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倾力奉献。经过近几年的不懈探索与思考,我想,我们已经用行动与成效回答了上述问题。

  事实上,我们在制定图书馆战略发展规划时,始终以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为标杆,并力志赶超,确立了要成为国内一流大学图书馆领跑者的行业目标。我始终坚信,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激情加梦想,实干加巧干,是图书馆实现成功转型、成就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今天的交大图书馆,服务焕然一新,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肯定与赞誉,再度成为了用户心中的知识圣殿与精神乐园。

  我们不仅独善其身,也兼济天下。通过积极承建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项目、CADA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项目、开展馆际合作交流、创办学术论坛等,将学科化服务、管理与服务创新等普遍推广,惠及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如今的交大图书馆成为了众多兄弟院校学习取经的典型,行业地位迅速提升,不仅在国内声名鹊起,在国际图书馆界也渐显峥嵘。

  回望过去,艰辛却坚实;还看今朝,稳固且精彩。登高望远,未来的大学图书馆将走向何方?在我看来,未来的大学图书馆应当成为活跃的学术交流中心、炫动的知识加工中心、蕴聚的文化传承中心,并逐渐发展成为智慧图书馆。其中,信息资源高速、动态流转,读者随时、随处获取知识,环境和文化激发创造灵感。创新服务将成为核心模式,泛在智能将成为主要亮点。在“十二五规划”铺开宏伟蓝图的今天,在我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征程中,图书馆人将用心构建高品质的学术资源,全力打造创新服务体系,彰显图书馆在催生知识创新、促进学术交流、辅助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形成以学科服务为核心的智慧图书馆,为我校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倾注全力。任重而道远!


(文章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陈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