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报告摘编| 新时代亟需新思维——新时代图书馆发展战略思考
发布时间:2018/6/11 11:41:00 点击数:334 

   十九大之后,“新时代”成为我国各行各业都亟需去研究和实践的一个课题。从宏观角度出发并结合实际,给出一个研究框架,指导图情工作者用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去研究图书馆行业所处的环境,用新思维去战略思考。

  一、用PEST框架科学研判我们所处的环境

  PEST分析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维度去研究究竟进入了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已经明确的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但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老龄化、深度信息化等对图书馆将产生很重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图书馆在整个信息产业中的比重比较小,产业投入也不足,技术发展没有足够的支撑。

  二、如何应对图书馆的新时代

  面对新时代的众多挑战,图书馆要不忘初心,不念过去,不惧当下,不畏将来。新时代图书馆的初心是:坚守阅读服务。对公共图书馆而言,要确立未来的愿景,围绕阅读,做好公益。在信息化时代,无所不在的复合型图书馆应该成为图书馆人的愿景,复合型图书馆要从阅读文化的发展角度,有更多的含义和外延可以扩展。从纸本阅读到全媒体阅读,一些数据化、移动化、社交化的阅读方式成为新时代的主流。

  面对新时代,图书馆人还要做好四点:把握新趋势,应对新形势,适应新态势,强化新思维。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是一切变革的前提和基础,思维方式是一个人看待事物、思考问题的一种基本的逻辑,具有很强的惯性。全媒体阅读带来了新的变化趋势,产生了新矛盾,读者的消费上升到精神层面,为图书馆行业带来了最大的发展机遇。图书馆要应对新问题,迎接新挑战。

  三、新时代亟需新思维

  新时代的图书馆工作主要需要八个新思维:战略思维、情报思维、法制思维、定位思维、数据思维、设计思维、连接思维、跨界思维。

  第一,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是进行全面战略管理的基础。图书馆要真正的步入全流程的战略管理中去,当图书馆到了一定的规模,必须全面的战略管理,这是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和其他行业相比,管理是图书馆行业的短板。战略管理不仅要求不忘初心,还包括系统思维、流程再造、组织重构、文化重塑等管理思想和工具。

  第二,情报思维。有战略必须要有情报,有竞争必须要有情报。情报思维包括竞争和合作。竞争和合作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两极。情报思维中的对标思维也非常重要,调查研究、PEST分析和SWOT分析都是对标分析的内涵。

  第三,法治思维。图书馆要依照图书馆法依法治馆,最重要的是要有法治意识,培育诚信的文化。图书馆行业要可持续的发展,一定是依法治馆,依法办事,在处理每一件事情上要有根据有程序。但要处理好情—理—法三者的关系,合情合理不一定合法,合法未必合情合理。这在实践中极有挑战。

  第四,定位思维。每个馆要根据自己的馆情,结合图书馆的初心,给自身一个明确合理的定位,不忘初心是宏大的使命,定位是一种战术,每一个馆都应该有一个特定的定位。定位要明确,有的要坚守,有的要在环境变化中适当调整,不能照抄照搬。

  第五,数据思维。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绝大部分是没有结构化的数据,需要运用数据思维来驱动我们的服务创新。数字图书馆本质上是要去对内容进行数据化的管理。大数据非常重要,很多事情都离不开大数据,图书馆在这方面有天然优势。大数据技术可以可视化很多非文字的内容,可视化后又成为可以阅读的内容,从内容角度讲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可以阅读的范围。

  第六,设计思维。图书馆提倡以人为本,以读者的体验为本。馆长还要以员工的体验为本,这才是对“以人为本”全面的理解。设计思维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设计可以改变很多东西,所以中国的图书馆需要强化设计。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功能,还提出了更高级别的服务需求。图书馆从建筑开始,环境、服务、产品都是要经过设计才能满足读者审美、感性等多方面的需求。

  第七,连接思维。一切有泛在性或者叫无所不在性的事物,才具有连接性。图书馆因为阅读的无所不在性而具有连接性,即使技术再发展,人类也离不开阅读,阅读的无所不在已经突破了空间和时间。这是传统图书馆得以持续存在的原因之一。阅读可以进入所有的行业和空间,很多机构都可以和图书馆合作,图书馆借助于外力也举办了很多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但所有一切的连接,运用的设计,归根结底还是为了阅读。

  第八,跨界思维。跨界思维是为了更大范围的推进图书馆的工作。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要变成一个平台,让更多的资源在这个平台上为读者所用,去用于开展以阅读为核心的各种各样的服务。跨界思维要求跳出思维定式,图书馆实践要跨界,图书馆学术研究也要通过跨界思维实现创新突破,善于把别的学科的理论、方法引入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弥补该学科基础理论较少的缺点。

  互动环节

  问:我想请教陈馆长一个问题。您对个人开书馆这个问题怎么看?大家应该都知道,高晓松三年前在北京开了一家杂书馆,今年三月又在杭州开了一家新书馆。因为新书馆预定比较火爆,我还没有去过,但是杂书馆我去过,说实在的,真的是很公益性,让我感觉到他的情怀,所以我把我的这种感受跟我周围的同事说,但是我的同事很鄙夷的跟我说:你没有看到一些事物里面的东西。他的言外之意就是,不会存在纯公益性的东西,这让我很困惑。我现在的疑惑就是,像这种书馆,它的存活性有多久,它是否具有长久性、持续性?谢谢!

  陈超:我个人的观点是比较乐观。我们应该用开放的态度对待所有新生事物,不管最后怎么样。当然,我们应依法治国,用法律去监管,至于有没有个人的目的,但至少在形式上它原意为社会做这样一些公益的事情,包括图书馆的建设。这一点非常符合这一次新的公共图书馆法的精神,这次对公共图书馆的定义不再是政府举办,明确定义为公共图书馆是只要愿意为公共服务,去掉了国有的概念。

  另外,我们的公共服务保障法其实非常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上海很多区最近都出现一种新概念的阅读场所叫城市书房,嘉定、闵行都有,这里面有一类很重要的创新是社会资本的参与。房地产集团如果愿意把它的会所改造成图书馆,可以吗?我觉得可以。我们不必有太多的“洁癖”。中国社会在这个发展阶段应该鼓励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资源,包括资本,来参与一切公共设施和公共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产业经济领域已经设计出了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已经有很好的监管模式,图书馆事业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一定会有更好的社会效应。谢谢!

  问:我以前学计算机,所以对信息化建设比较感兴趣,对为图书馆建设提供服务的公司比较感兴趣,正好您也提到了这个。您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在为图书馆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公司的基本态势,尤其是您之前提的为什么会导致或者找不到一家合适的公司来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的原因,您能介绍一下吗?

  陈超: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很纠结的一个问题。因为是公开场合我不便于去具体推荐和评判某一个、某一些公司,我简单的把我了解的这个行业的情况告诉大家。所谓的原因,我还是认为,因为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太多了,太大了,而我们图书馆行业只是一个很小的市场。但是我并不是说一定需要专门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供应商,很多我们可以用的供应商都是共同的,比如电脑等设备供应商。但是图书馆行业还是需要一些专用的信息系统,比如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目前国内系统商已经生存的不太好了,国际的好多开始退出中国,有些根本没有进入中国市场。上海图书馆目前的馆舍是1995年建成,1996年开放,使用的是horizon系统,目前还在使用。但是和horizon系统一样的有竞争关系的,能为我们行业提供系统的供应商屈指可数,这就是现状。这个状况和整个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不太相称,原因不明确,可能是我们图书馆市场太小,不足以吸引资本。但我觉得要尊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资本肯定比我们敏感和聪明,比政府更聪明。存在这个现状一定是合理的,短期可能扭曲,但长期来看,我们要具体去思考。另外,我们从数字资源的角度看,中国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有一些特色,但还没有发育成熟,我们现在几乎买不到读者需要的电子书。大家知道,中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就是网游,其他传统出版商没有同步出版自己的电子书,全媒体出版就是噱头而已。多年前,某部电影和原著是同步,仅仅是所谓的同步,那么之后没有什么同步了,所以数字资源也是信息化过程中我们的短板,但这不是我们这个行业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可能去越俎代庖,只能耐心等待,等待这个市场,这个产业的发育和成熟。在这个等待过程中,我们用什么策略去发展是需要各个馆具体分析,具体研究的。谢谢!

  问:我作为一名图书馆多年的从业人员,我一直比较理解图书馆是一个以服务为本的机构,而且您刚才在报告里面也提到了,要以读者的体验作为以人为本的根本。但我个人的感觉,图书馆行业还是比较缺乏竞争的行业,所以对从业人员而言,不论是从服务的态度还是从服务的习惯来讲,可能和其他服务行业有一定差距。刚才我听吴馆长介绍上图有800多名馆员,请问一下,上海图书馆在提高馆员精神面貌、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等方面有没有做一些有益的尝试?我想学习一下。谢谢!

  陈超:谢谢您的问题。上图到这个月精确的在职员工数字是765个,编制是995个,将来东馆还会进一些人,员工人数仅次于国家图书馆。怎么管理是一个大难题,特别是随着新一代员工,80后、90后,马上00后入职,其实对管理者是很大的挑战。最近我们也在做人力资源建设的调研和思考,这些年上图的发展还是靠人,所以人力资源建设是我们一个专门的工程项目,鼓励大家岗位成才。我们的人员结构上也是女多男少;专业结构上,图情专业的是少数,各个专业的是大多数,包括理工农医类等各种专业,文科、理科各种专业都需要。

  我们的理念就是我们是一线服务,不是学术研究机构,不是图情研究机构,图情研究只是一小块职能。我们应该为各行各业,各种知识结构的读者提供服务。入馆培训、教育培训是上图一直比较重视的。目前我们常态的设有非图情专业的员工入馆以后必须接受图情基础知识的培训。我们的教育培训部门专门设立一些课程,包括请高校的老师在上图讲图情的基本知识。我们有一个叫2151的人力资源建设工程,已经做了十几年了。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员工,分业务、管理、学科带头人等来申报。2017年又开始尝试项目制申报,新入职员工也可以申报,提出一个课题,我们给一些经费,按一年、两年、三年不同的周期来培养人,核心是希望在岗位上不断的学习,职业生涯不断的发展。

  这些努力也有一些收获,我们中年、青年、刚入职员工中都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营造了学习氛围。今天仅仅靠收入已经是很难吸引人才,况且上图在上海收入并不高,生活压力大,只能用更好的职业前景、职业规划来激励人才。如果你想做这个行业,上图能够给你一个很好的平台来发展。当然这也是我们的一个软肋,我们传统的事业单位、国有机构对员工的职业规划非常弱。从个体的角度讲,我希望每一个新员工自己要有职业目标和规划,首先要有这个意识,五年以后、十年以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组织和机构的角度讲,应该有一个指引。我们目前的机制,实际上很多的职业规划不够清晰,特别是到具体的岗位。我们在一线服务部门设立了参考咨询馆员,需要考试,是有一定竞争的,一级一级考,先考参考咨询员,接着考参考馆员。在采编部门也有类似这种岗位设置。这些只是探索,有一些初步的职业规划引领作用,但还远远不够。在其他越来越多元的岗位上,如研究岗位、文献服务岗位、物业管理岗位、会展岗位等等,到底应该怎么去做职业规划我们尚未触及。这个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个难题。从专业的角度讲,不能光有职称制度。职称制度还在改革,还不够完善,评聘分离没有办法真正实现。

  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多的约束,我们还在尝试用一些微环境来塑造改变,希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今天的压力很大,特别是在北上广,房子这么贵,新上海人到上海真的压力很大,也期待和各个馆一起来交流如何对馆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利,也希望学界一起帮我们认真研究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怎么创新,这是一个学问。谢谢!

  问:我作为一个上图读者的身份,有所了解的,从读者的角度看,上图办的各类借阅卡其实是有三六九等的。我们进门就可以随手办到一张卡,这张卡可以随意进门,但是不是所有的馆舍都可以进,比如三楼四楼的馆舍就不能进。要进这些特殊的馆舍,需要到前台办有押金的卡,这种卡就比较特殊了。我在读大学的时候看到上图有一本书,很想借那本书,但要借这本书的代价是需要办理押金为1000元的借书卡,对于临近毕业的大学生而言,1000元押金是一大笔钱。根据您提供的数字,我大致算了一下,如果是80万人办理了该卡,那就会产生8个亿的押金。当8、9个亿的利益摆在图书馆的面前,我们该有什么作为?

  陈超:我正好来解释一下。非常感谢你给我这个解释的机会,当然你对一些数据有些误读。首先,我想讲一下,您可能是好多年前来上图借过书的。上图的卡现在只有三种,第一种是阅览证,没有外借功能,办理阅览证和借阅证没有门槛,都是免费办理的。历史上这类卡是有年费的概念,十五块、二十五块不等。押金政策一直没有变,分普通外借和参考外借,两者押金有区别,您提到的押金问题就是参考外借的押金。普通外借押金100元,在上海322个服务点凭借一卡通系统可以通借通还。参考外借是1000元押金,只能在本馆借上图基藏书库的书。

  接下来,我讲一下卡的数量。目前主流的卡种是100元押金的这种,2014年开始已经可以免押金了,这也是我们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和诚信系统连接,读者同意让上图查信用,如果信用没有问题的话,就免去办卡押金。上图还和芝麻信用合作,信用在650分以上的读者也可以办卡免押金。前者是上海市民才享有的优惠,需要身份证和信用查询。后者不分户籍,只要有芝麻信用就可以了。1000元押金的是少数,目前只有三万张不到。所有的卡,不管是押金100元的还是1000元的,押金很早以前就已经被银行监管了,挂在上图的账上无法使用,它产生的利息可以使用,但只能用于和图书馆公共服务相关的事务,目前我们主要用于卡的成本以及极个别的公共活动(为读者做的活动),基本不去动这笔钱。

  我还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要有1000元的押金门槛?这个话题还要回到之前提到过的“定位”,2000年上海图书馆确定了它的使命是“积淀文化,致力于卓越的知识服务”。作为一个省级馆,一个研究型公共图书馆,至少保证买进的每一本中文图书至少有一个复本永远能让读者能够看到,要让它保存下去。所以有两个复本在基藏书库和保存本书库,保存本书库原则上书是不能动的,永远保存起来。基藏书库办1000元押金的卡是可以阅览的。外文书太贵,上图买不起两个以上的复本,基本上只有一个复本。怎么满足读者的需求呢?办1000元押金的卡,我们叫参考外借卡。目前中国所处的阶段,书不外借是不可能的,基藏书库的书既要作为保障又要外借。

  如果是研究型功能定位的图书馆,如在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一般没有外借功能,不允许外借,因为这是最后的保障。

  我们为什么做一卡通,其实一卡通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如果一本书长宁区馆有,徐汇区馆也有,在很多区馆都有,这本书就能在那些区保障服务。上图阅览室空间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书不能保证在读者外借时永远有,但是基藏书库里一直会保存着,基藏书库不存在剔旧。目前现状我们只能够做一个折中,既要实现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又要保证书不能丢失或者损坏,如果时机成熟这部分书上图就不会外借了。

  为了保证世世代代在上海能够看到这些书,这种流失不允许再发生。现在的事实是流失现象的确存在,普通外借更是如此,很多书没几年就流失了、损坏了,参考外借也会有风险,这些书包括外文和中文的(古籍不外借),其中有恶意读者,也有真正遗失图书的读者,这种风险我们认为现在还可以承受。这1000元押金政策的产生不是分三六九等,不是分读者的档次,而是一个折中,是上图的功能定位和目前现实服务需要之间的一个妥协政策,也可以说是一个权宜之计。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有一天这些书不外借了,也会有人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上图来处理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去平衡需求和责任,我们愿意去改进。谢谢!

  陈  超(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馆所长)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许晶晶 整理)

  文章来源: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ODAwODQwOA==&mid=2247484703&idx=2&sn=83431f02b148baf5b3d94ba3208e43f5&chksm=f98e3e28cef9b73ed819e537b649948be63c37291d79809dd179311e01155c936cc89cca2fae&mpshare=1&scene=1&srcid=0601u129ThhuwdONJyuYC2SH&pass_ticket=jaSjCIy73H10WQRqZ3vF0kh8f9Bj87mxupdy7YfJYaEX4fP2U6V35lmQqg4lCv%2FO#rd


(文章来自北京农学院图书馆秦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