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报告摘编|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的新发展——从图书馆空间变革说起
发布时间:2018/6/11 11:48:00 点击数:360 

  一、图书馆空间变革背景和实践

  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形态。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交流系统的变化引起图书馆的空间变革。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在图书馆空间再造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实践,从最初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IC)扩展为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LC)、知识共享空间(Knowledge Commons,KC),现在又扩展为创客空间(Makerspaces)。1992年出现于美国衣阿华大学的“信息拱廊”(Information Arcade)是最早的信息共享空间。2000年以后,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LC)在IC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典型的如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开设的学习共享空间。近年来,知识共享空间(Knowledge Commons,KC)又在IC和LC的基础上作为一个进阶的概念模型出现,KC由用户、知识领域、物理层、虚拟层和支持层等要素组成,物理层包括知识共享所需的场所、空间和设施等。比较典型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知识共享空间。最近几年来,创客空间出现了。创客空间(Makerspace)是图书馆专门辟出的空间,为用户提供计算机、3D打印、3D扫描、视音频捕获与编辑工具、传统或现代工艺品等的材料或工具,以便用户将创意付诸实践。世界上最早的创客空间,在美国加州费耶特维尔公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出来以后,各个图书馆都开始在模仿。

  值得注意的是,在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和研究热潮持续高涨的同时,数字学术空间作为“空间”系列的又一成员在国内外部分图书馆中悄然兴起。数字学术空间在图书馆的分布较为灵活,典型的是美国北卡州立大学亨特图书馆的数字学术空间。

  二、在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会有哪些新的发展

  按照新媒体联盟(NMC)发布的2017年图书馆版地平线报告所揭示的未来趋势挑战,未来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会有以下一些发展:

  1、合作将成为图书馆的一种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图书馆事业走向社会化

  图书馆合作将突破信息资源合作共建共享的框架,向资料、人员、设备、场地等领域不断拓展。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将不分大小,广泛分布在城市和乡村,共同满足各类读者千差万别的需求。

  2、图书馆将从文献资源中心转向科研大数据中心

  2010年,美国科学基金会发出声明:从2011年1月起,所有的项目申请必须同时包含一份数据管理计划。耶鲁大学图书馆的“科学与社会科学数据中心”、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的“研究数据管理中心”、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数据管理服务部”、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平台”、武汉大学“中国高校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机制与平台”等,是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数据管理的先行者。

  3、图书馆开始涉足学术出版领域,积极参与数字出版

  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版几乎涵盖了将一切信息内容公开,甚至包括了个人在网上发布信息。图书馆出版服务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通过图书馆的出版平台,以数字形式公开发布图书、期刊、论文、会议文献、工作报告等学术研究资料,以促进学术信息的交流。成立于美国的图书馆出版联盟(Library Publishing Coalition)目前已经有118家成员机构。北京大学现在也开始建设并运营“北京大学期刊网”,承担北京大学各种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保存、展示与宣传工作。

  4、智慧图书馆将成为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图书馆是在物联网环境下,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化设备为手段,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的图书馆。如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的智慧图书馆,当读者走进图书馆,便能通过智能手环、移动APP等程序被图书馆的系统后台所感知,主动为读者提供指引服务和相关信息,方便读者更好利用图书馆。

  5、参与学科评估和人才评价

  利用数据管理的成果,高校图书馆可以为高校领导层及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基于事实数据的学科态势分析、竞争力分析、科研产出分析、专题技术分析、基金项目趋势分析、人才引进评估等多种分析报告,成为高校图书馆业务引人注目的重要增长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现在都开展了这样的服务,受到普遍欢迎。

  6、图书馆成为数字人文的重要参与者

  图书馆数据服务还使图书馆成为了数字人文的重要参与者。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学术研究已经从理论驱动发展到数据驱动(data-driven)。2016年2月,上海图书馆率先推出基于关联开放数据的数字人文服务——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服务平台。据Center Net网站统计,至2016年3月,全球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已经达到188个。

  7、图书馆的计算机系统将从管理平台向知识服务平台转型

  新一代图书馆集成系统:OCLC的WMS、ExLibris的ALMA、Proquest/Serial的INTOTA、Kuali的OLE、InnovativeInterfaces的SIERRA、VLTS的OPENSKIES等。

  8、图书馆机构重组与新职位不断涌现

  典型的像加州伯克利大学图书馆在2015年10月发布了该馆最新的组织机构图,除了东亚图书馆和班克拉夫特(Bancraft)图书馆/档案馆以外,图书馆主要业务部门改为:馆藏部、数字化和合作服务部、教育指导与使用者服务部;图书馆管理部门则包括财务办公室、业务办公室、运行办公室,人力资源和图书馆发展办公室。相应地,大学图书馆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岗位,如数字人文科学馆员、数据服务/数据管理馆员、数据可视化馆员、元数据馆员、数字学术馆员、数字档案保存馆员等。

  9、图书馆基础业务外包成为常态

  图书馆的文献采访编目、系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数据处理等外包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图书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规范外包服务并对外包服务进行评估和控制,以保证业务外包不会降低业务质量。OCLC 2014年发布研究报告《原生数字内容转换外包的合同要素》(Agreement Elements for Outsourcing Transfer of Born Digital Content),对原生数字内容格式转换工作外包协议的要点进行的研究和说明,这对图书馆的业务外包有启示作用。

  10、图书馆成为信息素养与数字素养的学习课堂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图书馆版)》指出,多数情况下图书馆员更应该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技能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精通数字技术的研究人员。美国图书馆协会的《2015年国家图书馆报告》指出,大数据给图书馆员提出了新挑战,图书馆因此要成为数据素养教育的课堂。

  互动环节

  问:创客空间是为了吸引读者,吸引人流吗?

  刘兹恒:空间改造是为了吸引人流,但是创客空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空间实体,让大家的设想在这个空间里实现,把它做成产品。我认为图书馆的创客空间更多的是要去培育读者的创客意识,创造意识和创新的意识,而不是吸引人流,其他空间的改造和吸引人流有关系,但是创客空间不是。

  问:关于您刚才讲的图书馆服务外包这一块,我觉得特别好,之前有一定的了解,有一些图书馆的老师,包括领导就会很担心,如果我们的读者服务、日常管理等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公司去做,那我们图书馆的员工会不会被边缘化?图书馆这个群体是不是会越来越小?

  刘兹恒: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们现在图书馆只要提到工作,不管你做什么事情,上升都是一条路,走图书馆员职称系列,对吧?但是你知道美国为什么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因为它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图书馆员,这种人必须是在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才有资格任职,另外一部分叫做图书馆辅助人员,比如搞计算机的都叫辅助人员,和图书馆员是两个不同的系列。图书馆员在高校图书馆里所占比例大概是1/3。他们的图书馆员,更多的是去做一些参考咨询、学科服务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过去没有网络化,他们也不得不去做一些简单的选书、分类、编目等工作,现在这些事情可以外包出去,让其他专门的人员来做。

  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是要让图书馆员转型。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两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新组建的科研支持部门,就要从事论文引证、课题查询、科技查新等基础科研支持服务;开展专利查新和知识产权服务,支持北京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开展前沿追踪和学科态势分析,为学科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提供学科竞争力和战略分析信息服务,为学科评估提供全方位支持等,这是以前没有的。像这种体现图书馆员综合能力的工作是外包不了的。

  我们的图书馆员未来如果不改革不变革,就会被淘汰。外包是一种趋势,一些重复的工作,相对简单的工作,完全可以外包给专业的公司去做。现在有的图书馆甚至已经整体外包出去了,像北京海淀区图书馆,政府已经通过购买服务整体外包了,目前看效果还不错。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图书馆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确实会越来越少,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编制控制也会是常态,对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会缩减。因此,你提的这个问题,其实我也很关心,因为我们信息管理系的招生年年还在增长,图书馆能不能容纳?很多人批评说你们的学生都不去图书馆工作,这是教育的失败。我说没有什么失败,图书馆学、信息管理只是个学科名字而已,我们的学生现在就业面很广,很多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创新企业等都很欢迎我们的毕业生。

  刘兹恒(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韦波 整理)

  文章来源: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ODAwODQwOA==&mid=2247484703&idx=5&sn=29dd4c62a55174206b6aa109a86dec9f&chksm=f98e3e28cef9b73e3e738e11d968d72a25c6cfcf2eb98385baf955fb905236770dd154c0329b&mpshare=1&scene=1&srcid=0601U6KJM8J75Uz0PTtnJqZe&pass_ticket=jaSjCIy73H10WQRqZ3vF0kh8f9Bj87mxupdy7YfJYaEX4fP2U6V35lmQqg4lCv%2FO#rd

   

  


(文章来自北京农学院图书馆秦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