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怎么做?专家给出这些建议
发布时间:2018/6/26 9:32:00 点击数:372 

   在2018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研讨会上,民国文献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档案馆等从事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专业人员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并对如何开展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这既是以往各馆业务交流与合作的延续,也是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实现民国时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新起点。

  本文特摘选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陈力,《广州大典》编纂委员会主任、主编,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陈建华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苏智良的精彩观点,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参考。

  陈力:关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陈力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社会变化非常剧烈,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这些文献是反映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等方面情况的重要资料。2012年,国家图书馆联合国内文献收藏单位,策划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项目,该项目由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推出。项目自启动以来,在各图书馆和学界专家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在文献普查、征集、整理和出版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里,我简要向各位汇报一下民国文献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

  2012年项目启动以后,周和平馆长和一些专家就开始策划如何开展这项工作。虽然民国时期文献十分重要,但是各图书馆的重视程度却不同,有的图书馆非常重视,但是多数图书馆都不太重视,加之这些文献没有得到充分整理,有些已经处于濒危状态,这项工作从何处着手,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当时,我们认为应该要以民国文献的整理出版为抓手,来带动民国文献保护工作的全方位发展。各个图书馆对整理出版也都有兴趣,而且也能够很好地满足学术界急需使用这些文献的需求。同时,整理出版需要对馆藏情况进行摸底,这样也就促进了文献普查工作的开展,并能带动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近几年来,在民国文献项目的资助下,整理出版的书籍已有4700余册。应该说,这项工作进展得很顺利,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借本次研讨会之机,我谨代表国家图书馆就未来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协作。近年来国内大部分图书馆对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已经达成了初步共识,并积极投入到了民国时期文献的保护工作中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经过大家的努力,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目前大部分省馆和部分高校专业图书馆都加入到了民国时期图书的普查项目当中。在普查的基础上,国家图书馆推出了《民国时期图书总目》的哲学卷,共有60多个图书馆的馆藏数据,收入民国时期图书2万种,解决了之前《民国时期总书目》存在的文献不完整、数据错误的问题,使民国时期文献数据内容不断得到完善,方便读者检索和使用。与此同时,在这个书目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推出数据库,可以随时更新数据,随时把握动态信息。另外在海内外民国时期文献征集、史料的整理出版、原生性保护研究、专题数据库建设、人才培养方面,也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

  二是进一步提高保护意识。要加强对民国文献的原生性保护,对民国文献保护中心来说,重要的工作有几项。第一项是加强标准规范的制定。制定一套涉及民国文献保护工作方方面面的标准规范,包括库房管理、修复、脱酸等等。第二项是要加强脱酸相关技术的研制。第三项是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同古籍保护工作一样,也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传承中华文明,抢救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作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明确目标,把握机遇,迎难而上,在确保珍贵典籍长久安全保存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参与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努力扩大跨界和跨域的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

  陈建华:携手共进 推动民国文献保护工作

  

 

  陈建华

  《广州大典》编纂委员会主任、主编,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广州大典》是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策划并组织研究编纂,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地方文献典籍、传播岭南历史文化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其于2005年4月30日启动编纂工作,2015年完成出版工作。2016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作出决定并发文,由广州大典研究中心负责二期编纂工作,内容为民国时期广东文献汇编。

  《广州大典》内容上包含了广州人士(含寓贤)著述、有关广州历史文化的著述及广州版丛书。时间上所收文献下限为1911年,个别门类延至民国。地域上包括清代中期广州府所辖南海、番禺、顺德、东莞、从化、龙门等地。

  《广州大典》按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其中丛部酌收兼赅四部之丛书,专科性丛书俱入所属部类,未能及时入编相应各辑的文献,日后汇辑出版。个别内容完整、史料特殊的文献,独立成辑出版。版本择用上,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的藏书为基础,同时吸纳了海内外各公藏机构和个人藏书。对符合收录范围的文献,一般不做裁减,以保证收入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版式的规范方面,按统一规格缩印,个别特殊者另作处理。底本原有的批校、题跋、印鉴和刻印的墨迹等,全部予以保留。底本版面漫漶缺字,亦不作描修。底本有残缺的,仅以相同版本补配。每种文献均标明书名、卷数、著者、版本、版框尺寸及底本收藏者。索引编制上各辑编讫,另编制总书目、书名索引和著者索引,以便检索。《广州大典》出版规格及排版方式采用国际大16开,每册约850页。每页按四合一拼版,保留了古籍原来的版式和内容。目前《广州大典总目》已出版,《广州大典概要》也即将出版,同时《广州大典书志》也在筹备出版。

  《广州大典》确定了应收尽收和“不选、不编、不点、不校”的四不原则。《广州大典》先后被列为广州市“十一五”“十二五”时期重点文化工程,被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评定为支持项目。2013年,已出版的《广州大典·丛部》荣获首届南粤出版奖。《广州大典》一期收录历代文献4064种,编成520册,总字数约3亿,所收底本来源于国内61家、国外14家藏书单位。珍本、善本等稀见文献较多,共录稿抄本462种,清乾隆以前刻本357种。

  《广州大典》由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大学图书馆合作共建,几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出版了《〈广州大典〉收录海外藏珍稀广州文献研究》《广东历代著者要录(广州府部)》《清代藏书思想研究》《明清孤本稀见戏曲汇刊》。同时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与社科院为推动广州地方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合作创立了学术期刊《广州大典研究》集刊,以推动地方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为目的,聚焦广州包括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在内的“四地”最新研究成果。

  《广州大典》一期编纂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收录文献有地域局限;二是曲类文献缺失;三是海内外文献仍有部分缺失;四是集部、丛部文献中出现少量重复编纂。

  编纂《广州大典》二期民国篇时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部署。民国时期产生的大量的图书、期刊、报纸、记、信札、档案、传单、海报、影像等文献,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史料价值。民国文献纸质差,酸化、老化等问题严重,这让我们面临着“文献断层”的危险,形势非常严峻,保护刻不容缓。广州大典研究中心的使命就是对这些文献进行收集、保护、整理、研究和开发。具体做法包括:第一开展可行性研究;第二编纂工作遵循“四字方针”,即全、准、精、简;第三申请“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广东文献汇编”课题项目;第四研究开发纸质文献脱酸工艺、药剂和设备。

  此外,对原生态的保护也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共同努力促成《公共图书馆条例》立法;二是建议各文献馆藏机构推进民国文献目录数字化工作,让目录变得“小而全”;三是建议国家民保中心牵头组织力量对各地各单位“小而全”的民国文献目录进行全面梳理,修编完成新的总目,为全面整理民国文献奠定基础。

  苏智良:如何推进民国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苏智良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上海市档案馆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档案资料《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全部是中共中央的会议记录辑成,当时非常珍贵,因此该书仅作内部出版,据说只有省军级证明才可购买。

  据该书记载,为了组织和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中共中央专门成立特别委员会。1927年2月28日晚7时,中共特委会在租界里召开秘密会议,出席者有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瞿秋白、罗亦农、赵世炎、尹宽等。特委会委员、上海市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报告了与杜月笙联络的结果。3月2日晚,中共中央特委会连续召开两次会议,一是讨论工会和军事工作,二是研究群众运动、宣传和军事。陈独秀、罗亦农、赵世炎、周恩来、彭述之、王若飞等参加,汪寿华报告了与杜月笙交谈的新进展。杜月笙主动约法总巡捕于3月3日与汪寿华见面,并准备筹款5000大洋资助共产党的武装起义。

  如果没有这些白纸黑字的会议记录,我们想象不出如此具体的历史细节,可见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那么,该如何推进民国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呢?

  一是坚持开放理念,与国际接轨。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应该坚持开放的理念和态度,不断开阔视野,并与国际接轨,因为海外也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二是文献电子化,搭建共享平台。国内民国文献的电子化进程已陆续展开,如国家图书馆《远东军事法庭庭审记录》。2014年,中华书局发布“中华经典古籍库”,4年来已从初期的2亿字扩展至10亿字,从单一的局域网版扩展到在线版和微信版。“中华经典古籍库”的特点是基于古籍整理成果和规范的海量合法数据,可供征引。2018年4月,国家级古籍整理出版资源平台“籍合网”上线,这是一个基于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的综合性知识服务平台,由中华书局旗下的古联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2013年起,第二档案馆档案电子化,目标为5000万页。还有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数字化工程、国家档案馆系统抗战史料数字化工程等等。

  三是合作共赢。民国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应该寻求包括档案馆、图书馆、学界在内的多方合作以及中外合作,大家共同努力,合作共赢。

  (来源:图书馆报)


(文章来自武汉大学图书馆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