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8/8 10:41:00 点击数:347 |
|
刘春鸿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兼副馆长
“双一流”建设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高校图书馆的经费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全国高校之间“贫富差距”较大,经费依然是制约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瓶颈。
近几年,我们的采访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数字资源采购在我们整个采购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图书馆采访工作的重心跟随着国家的发展战略这个指挥棒不断转移,采购的资源内容也更丰富、更多元化了,同时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升馆藏资源利用的便捷性等等。
其实我们图书馆很大的一项功能就是为学校的学科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图书馆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和影响力增加都作了很大的贡献。我们的触手也已经伸到学校培养人才的各个方面去了,比如学科馆员制度。
招标确实是很有问题的,表面上我们好像节省了很多资金,但是实际上供货商提供的书目数据一定是不全的,是有问题的,招标培养不了高端的供货商,我们精准化的服务或者说高端服务,靠招标这种模式是做不来的。实际上不是招标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这种以拼折扣为手段的招标模式有问题,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高端服务群,如果对方不是高端的,你自己得到的服务是低端的,这种情况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能好到哪里去?
区域联盟建设还是给图书馆带来了好的消息,这对各个馆文献资源短缺是个很好的补充。所以,我们眼光不能只局限于本馆、本校,应该把目光投向本地区,这样一个联盟其实也能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其实我们现在还是很重视文献资源质量和服务的,我们也在做各种各样的工作,对馆配商进行评价,评价他们也是评价我们自己。我们在梳理他们业绩的过程中也要梳理我们自己的工作,我们是双赢的局面,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对图书的质量的提升是很好的帮助。
最后谈一点关于电子书的思考,实际上我们纸质资源的采购一直保持高水平的发展,对中文图书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但在中文电子书这方面,985、211的学校对外文电子书的采购程度要远远高于中文电子书,为什么会这样?这与我们中文电子图书出版的情况密切相关,它的同步出版量不多,发行量更少,又没有适合我们的平台,所以尽管需求很大,但是市场供货很有问题,我们无从买起。
所以“内容为王”是我们建设的核心,内容好就是所谓的有价值,它才真正是我们采购的依据。
当然,定价模式对于图书馆来说也不是主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供货商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文献,是不是与我们的学科发展相匹配。
我们现在一直在诟病电子书产业链的这些角色,诟病出版商,诟病馆配商,其实我们也应该诟病我们自己,自己的需求是否明确?对同步出版的有价值的学术图书,是否进行了合理的定价?我们经常想用买白菜的价格去买人家的电子图书,我们图书馆自身没有做到去培养高端的精准的服务群,现在这个电子书确实一直生产得不好,馆配商也好、图书馆也好、软件商也好,大家都需要去反思、去努力。
(来源:图书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