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以人为本――图书馆工作的灵魂
发布时间:2018/8/24 20:37:00 点击数:130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准则,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核心思想是尊重关爱人、理解信任人、完善发展人。

  当前图书馆界普遍认为: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建筑占5%,信息资料占20%,而图书馆员工占75%。由此可见,图书馆员工是当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是文献信息资源与读者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和操作者,图书馆员工的创新精神是图书馆内在发展的动力。在图书馆管理中运用“以人为本”管理手段,鼓励员工参与图书馆的管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图书馆工作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以人为本”,是现代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凝聚力最强的手段之一。

  对“以人为本”的诠释。图书馆史学家约翰逊(D・E・Johnson)在《西洋图书馆史》一书中指出:“在书籍和图书馆的历史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最重要的。”这里的“人”,既是指参与图书馆活动的读者,又指图书馆员。图书馆的存在是为了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的客观需求,这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图书馆之所以能够存在,依靠的是图书馆员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奋斗。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人”―读者、馆员始终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和支点。

  众所周知,早在1929年,陶述先先生就提出,“图书馆,其要素有三:书籍、馆员与读者。”由此可见,除了图书就是“人”这个要素。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被服务的主体,是图书的受益者。馆员是图书馆的主人,是服务的主体。若没有书籍,何谈读者、馆员。有书籍,有读者,无馆员,书籍也不可能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书籍一馆员一读者三者构成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的路径。馆员是书籍与读者之间的桥梁。

  大量资料显示:“以人为本”,既包括读者,又不能离开馆员。在馆员与读者构成的图书馆“人”的这个要素当中,馆员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是联系馆藏与读者的媒介。图书馆的馆藏要发挥最佳效益,读者要得到最佳的服务都是靠馆员来实现的。“以人为本”的根本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来满足读者的需求。馆员业务水平、工作能力、文化素养、创新理念、敬业精神越高,图书馆的建设、服务和发展就越持久。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就是以“馆员”为本,没有馆员高度的服务意识、精湛的业务水平、敏锐的创新意识和持久的进取理念,“一切为了读者”的提法只能是空谈。

  文章来源:图情轩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ccih6s10AG88_12gGjTvMg


(文章来自北京农学院图书馆秦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