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建设之本
发布时间:2018/8/27 8:45:00 点击数:232 

  柯 平

  南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文献资源建设历来是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元素,图书馆从作为大众服务的设施(藏书楼除外)产生开始,一方面进行收集、整理各种文献的工作,形成馆藏;另一方面,为读者提供各种以文献为基础的服务。

  在图书馆的长期发展中,无论多么强调阮冈纳赞的五原则,无论多么强调服务的重要性,仍然依赖文献资源。正因为文献资源是图书馆之本,是服务之源,所以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第一要素,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第一使命。

  文献资源建设的环境变化

  

  当前,我国图书馆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转型前,图书馆通常作为一种物理设施存在,文献资源建设是其中的三大支柱(文献资源、服务、管理)之一。转型后,图书馆作为一种空间存在,具有复合、泛在等许多新的特征。转型要求图书馆整体转型,也就要求图书馆的所有要素转型,在服务要素先导转型的今天,文献资源要素转型成为转型的一个关键。

  现阶段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包含两方面:

  一是社会环境变化。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全新的要求,总体上对图书馆的要求提高了;国家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也对知识产业和出版产业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和实施,围绕图书馆文献资源有了新的规定。

  二是技术环境的变化。

  

  这是对文献资源建设影响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因素。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等,彻底改变了出版业和图书馆事业的传统格局,正在推动出版企业和图书馆的转型。

  


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新的环境下,图书馆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具有许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这是图书馆的重要使命。

  巴特勒认为图书是保存人类记忆的一种社会装置,图书馆则是现代人类意识中传播这种人类记忆的一种社会机构。国际图联1975年确定的现代图书馆四大职能,首要的就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公共图书馆法》对公共图书馆提出了“传承人类文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要求。只有做好了文献资源建设,这些目标才可以实现。


  二是为图书馆服务开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有利于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和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图书馆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文献资源建设的现代化十分重要,只有建设与服务相匹配的资源,才有利于服务创新,有利于服务效能的充分发挥。

  此外,图书馆加强文献资源建设,还将促进或改变文献信息生产和出版发行业的某些方面,对图书馆的上游即出版发行提出新的要求,间接影响着文献资源的生产变化和传播渠道的变革。

  文献资源建设的影响因素

  影响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因素有很多:

  1

  出版发行渠道不畅,

  导致优秀的出版物难以进入馆藏。

  全国有五百多家出版社,其中只有100家出版社拥有“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虽然所有出版社都可以通过自身平台发布本社每年的出版书目,也可以在平台上作新书好书推荐,但很多出版社的优质图书信息并不能为图书馆所及时获知。

  一方面是出版企业众多,发行渠道多元,另一方面各图书馆的采访机制多样化,既没有一个统一的采访平台,也没有一个统一管理各种发行渠道的机制,很多图书馆过多依赖供应商,只能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有限的出版物信息,无法获知全部的出版物信息,特别是全部优秀出版物信息,更不用说全部的数字资源生产和发行信息了。


  2

  经费不足,

  这也是影响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2003年山西省全年未购一册书的县级图书馆有66个,2004年有64个,2005年有59个,2006-2008年有49个,至2011年这种情况稍有改观,但仍有25个图书馆年入藏新书低于1000册,69个县级公共图书馆藏书不足5万册。

  这种状况在以我为总撰稿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山西调研报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中已有反映,没有经费,图书馆连数量保障都没有,更谈不上质量保障。即使有了经费,经费不足,也买不到优质的出版物,从而不可能有较高的馆藏质量。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12期发表了一篇文章《宁夏县级公共图书馆现状调研与分析》,调查发现宁夏大部分县级公共馆至少60%以上为陈旧馆藏,许多图书早已失去阅读价值和保存价值,摆放在书架上只是为了充馆藏数。

  3

  文献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

  文献采购招标是目前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做法:一种普遍的做法是图书馆设立的图书采选委员会收集确定采选的每一本书,通过财政厅下属的政府采购中心组织公开招标,一次性确定中标书商和中标书目。这种做法使图书馆基本失掉了采选的自主权和直接向出版社购书的机制,不符合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必须书目采购、现场采购、补购等多种采购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对馆藏质量保障有很大损害。

  另一种做法是图书馆设立的图书采选委员会确定采选范围标准,通过财政厅下属的政府采购中心组织公开招标,确定中标书商,只招资格标。这种做法虽然比前一种增加了图书馆的自主权,但也会受到中标书商的影响,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馆藏质量。

  4

  馆藏质量观念和意识缺失。

  馆藏质量是关系长远的大事情,非一日之功。一些馆长只从短期看,认为只要有一定数量的文献就行,而不考虑资源的长期发展,特别是在以服务为导向的大背景下,认为只要做好了服务就可以了,片面强调服务的重要性,从而忽视或者轻视资源的重要性和馆藏质量的价值。

  由于缺乏资源共享的意识,资源建设仍然各自为政,存在资源重复和同质、缺乏资源整合等问题。

  5

  采访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有待提高。

  采访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采购优秀的文献资源,避免低劣的出版物进入馆藏,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优秀的品质和较好的素养,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研究文献来源及读者需求,使采集的文献资源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使馆藏逐渐形成特色,并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然而,不少图书馆专业性人才匮乏,采访人员的水平较低,采访工作质量低,也直接影响了馆藏质量。

  6

  

  图书馆评估和相关标准有待完善。

  虽然图书馆评估标准中涉及到文献资源建设的内容,但大多是从数量上作出要求,较少从馆藏质量上作要求。在已有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馆藏说明GB/T 24424-2009》各类标准中,虽然不同程度地对文献资源建设提出了要求,但至今未有针对图书馆馆藏质量评价的专门标准,也缺乏文献资源建设的准则、规范、指南、标准等指导性文件,不能够系统性地指导图书馆开展文献资源建设。

  提高馆藏质量的举措

  加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首先要从政策标准入手,科学制定并实施馆藏发展政策。

  每个图书馆都要结合实际,制定本馆的藏书政策或文献信息资源规划,并且要严格执行,不断优化馆藏质量。为提高馆藏质量,应当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如《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标准》《图书馆馆藏质量评价标准》《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标准》等。

  其次要从资源建设流程入手,通过提高馆藏质量意识,提高采访人员的水平,在文献采购、馆藏复选、馆藏剔除、典藏等各个环节保障资源质量。

  最后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文献资源购置费投入,促进各级各类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稳定经费支持,同时加强对经费投入的科学管理,保障经费的合理使用与可持续性。


 (来源:图书馆报)

(文章来自武汉大学图书馆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