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8/31 10:27:00 点击数:249 |
|
近年来,中美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具特色的图书馆以项目促合作,以合作求发展,双方开展各类交流活动,借鉴彼此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作为美国最大的州立大学图书馆,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都有哪些特色馆藏?其与国内图书馆又有哪些合作项目?《图书馆报》记者特采访了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中国研究馆员蒋树勇,请她介绍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的概况,并分享其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的看法。
蒋树勇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中国研究馆员、地区研究分部主任
Q
您是如何与图书馆结缘的?您现在主要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蒋树勇:我祖籍苏州,1990年去美国。我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系读的中国研究的硕士和博士,读博士时需要辅修一门专业,因为当时在帮老师翻译《史记》,我主要负责原材料的检索,老师就建议我辅修图书馆学专业,后来毕业找工作,就是以这个专业去图书馆工作了。
我从1998年开始进入图书馆行业,一开始我是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工作了5年,然后就去了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做中国研究馆员,起初做了一些统筹亚洲馆的编目方面的工作。2010年的时候,我们馆重新调整馆内的结构,把我们亚洲馆同其他几个地区馆合并成国际和地区研究图书馆,我现在主要负责中国研究这方面的工作。
Q
请您从馆藏规模、特色资源等方面介绍一下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
蒋树勇:伊利诺伊大学是美国或者说是北美最大的州立大学图书馆,现在馆藏已达1400万余册,就总体馆藏来说我们在全美图书馆中的排名在第三位左右。
馆藏方面,其实我们的林肯馆藏还是比较有特色的。就地区馆藏来说,我们有几个比较有特色的,像斯拉夫和东欧馆藏,包括俄罗斯的馆藏,可以说除了国会图书馆之外,我们图书馆的国外藏书量是最大的。
东亚馆的建设相对来说比较晚,大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东亚地区研究特别热的时候建立的。中文藏书开始的时候,主要由几个私人藏书的采购和捐赠发展而来,我们的中文馆藏相对于其他大馆来说比较弱一些,也没有一些特别有特色的馆藏,日文馆藏则稍好一些,比较有特色。
最近这几年特别是这五六年来我们着重数据库的发展,2010年的时候我们只有两个数据库,一个是同方的期刊数据库,一个是读秀数据库;这几年我们的数据库已经增加到七八个,包括人民日报、申报、上海图书馆的民国晚清的期刊数据库。
我们在统计方面的数据库比较欠缺,现在正在弥补这方面的欠缺。当然,其他比较合适的数据库,我们也会购买。
因为自身经费有限,我们馆也希望通过合作来进行不同资源的开发。最近,我们和台湾“中央图书馆”计划在台湾成立一个中国研究的中心,他们会捐赠一些图书、资料、数据库;我们还和上海图书馆有个“上海之窗”的赠书计划,这些都不需要花钱。
Q
您在中美两国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可否向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蒋树勇:我们图书馆在2008年的时候,申请了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署和中国文化部合作资助的一个交流项目,这个交流项目一共做了4年,我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我们的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中国培训一些图书馆领导层的管理人员。
二是我们派一些美国的图书馆员做一些培训,向中国不同地区的图书馆介绍美国图书馆的实践和经验。
三是我们联合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做了一个中国文化资源的数据库平台。主要着重苏州文化包括它的建筑文化、戏曲文化等,苏州图书馆已经在开发了,因为东北有“伪满洲国”这样一段历史,东北师范大学主要做的就是一些战争时期的图片收集,通过这个项目我们把一些元数据翻译成英文,然后美国读者可以通过这个开放共享的平台检索到他们想要的内容和资源。
这个交流项目一共做了4年,中国的三十多个省(区、市)基本上都被覆盖了,参加这个项目的中美图书馆员有六千多人,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项目,中方的承办单位是中国图书馆学会。
我们在美国大概培训了十批来自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学员(主要是馆长),包括内蒙古图书馆馆长李晓秋、首都图书馆馆长邓菊英、辽宁省图书馆馆长王筱雯等。
我们也在国内做了十多次培训,国内参加的人就更多了,一般都是图书馆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来进行培训。像苏州图书馆请我做海外理事,在和他们合作数据平台的时候,他们来参观、了解了我们图书馆的密集书库,现在他们新馆的建设就包括密集书库,这个好像也是国内第一个密集书库,所以这些交流当中会有很多原来没有预想到的新的情况,我觉得这个项目还是很有成绩的,我也是因为这个项目和国内图书馆有了比较多的联系。
Q
您认为国内图书馆事业发展得怎样?有何感受?
蒋树勇:我认为国内图书馆事业发展得很快,当时做交流项目的时候,我们参观了很多图书馆,特别是各个省的图书馆都在建新馆,也都建得非常好,我们普遍有一个感受:国内图书馆的硬件建设要比国外的发展高出很多,而且很多设施、设备都比国外的公共图书馆先进,也包括我们的高校图书馆。
对已经建校一百五十多年的伊利诺伊大学来说,图书馆的书库却还是一百多年前的老书库,里面也没有空调,书架也都是固定的铁书架。大概在五六年前,我们的书都是堆放在地上的,因为没有地方可以放。现在有了密集书库,情况会相对好一些,但和国内的图书馆比起来还要差很多。
但是当时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也有另外一个感受——硬件很好,软件不行。从服务上来说,国内很多图书馆的实践、理念都受到一些限制,好像大家追求的都是要有什么设备,要有多大的面积,但是如何服务却考虑得比较少。但是我觉得,近几年图书馆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广州图书馆,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是我们交流项目的第一批成员,他是自费参加的,他表示从中学到了很多新的服务理念,因为培训期间,这些学员会以小组为单位,两三个人一组去美国各地不同的公共图书馆进行实地考察,考察过程中他们就了解到美国公共图书馆是怎样服务的,现在方家忠馆长就作了很多探索,广州图书馆也提供了很多新服务。
还有一个例子是内蒙古图书馆,它的“彩云服务计划”和“走进蒙古包”做得都很好。所以,我觉得国内同行在根据自己实际的需要来改善服务方面发展得很快,并越来越重视服务了。我相信再过几年,国内图书馆在这方面也会有更多更好的经验。我也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机会把国内的情况介绍到国外,让大家也了解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状。
中美图书馆界的交流可谓源远流长,其实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受到美国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学校是最早接受中国留学生的,有数据显示,1961年之前我们学校给中国学生颁发的博士学位数量是全美第一,所以从渊源上来说,我们伊利诺伊大学同中国的交流也是很多的。
Q
在科研方面有没有和国内高校开展过合作?
蒋树勇:科研方面的合作其实有很多。美国中西部的农业比较发达,我们学校最初就是从农业机械这方面开始发展的,所以工程学院实力很强。现在我们有一个“蓝水”工程,“蓝水”超级计算机是现在世界上最大最快的电脑,在这个工程方面我们和清华大学有很多合作。我们在数字化或者说技术研究方面与同济大学也有一些合作。此外,我们图书馆之间也有很多交流,常常会有学者来我们学校访问。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一个东亚太平洋研究中心,这个中心到2015年为止一直有一个私人的基金会,它与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10所大学有访问学者计划,基金会出资供这10位或者11位学者到我们图书馆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
因为前几年经济不好,现在访问学者计划没有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了,但访问计划仍在进行,我们每年都会从中国不同的大学邀请包括历史、社会学、教育学、计算机等各个学科的学者来我们学校作一年的访问,同与他们研究领域相近的教授一起研究某个课题。
Q
贵馆图书采购经费情况如何?
蒋树勇:总馆的经费相当充裕,但就我们中国研究的部分来说经费还是不多,我们一年大概有五六万美元的经费,包括期刊、数据库。美国的图书馆预算每年都在缩减,前几年经历过比较大的两三次缩减,但那时候缩减的主要是人员和管理方面的经费,没有涉及到馆藏经费。
虽然没有涉及到,但它不增加,其实就是在缩减了。去年的缩减甚至要包括馆藏的缩减,纸本期刊和电子期刊会优先选择电子期刊,但总体上没有对我们的采购产生影响。
中国图书出版的一个趋向是“高大上”,常常出一套书,几十册,售价上万元,对我们这些馆来说,不可能全买。有没有可能几个大馆合起来买一套书?我们认为这不具有可行性,因为地域的关系,向别的图书馆借书不太容易,它也不能为大家同时使用。
像四川的方志、重庆的方志一套书就有几十册,我们希望这一类的书有电子版,这样的话,老师查起来比较方便,能够通过全文检索找到这本方志里的相关资料。况且,全国三十多个省(区、市),要是到县级的话,图书馆想要全部买齐是不可能的。
但是有数据库的话,我们可以成立一个联盟来一起购买,毕竟我们使用的频率很低,同时使用的人数也很少,比如说我们一位研究明清史的老师对方志感兴趣,相对于其他老师来说有更大的需求,他可能只想找一个事件、一个村落的资料,那我们花几万块钱买来整套书,他只用一两次,从经济效益来说,这不是一个明智的馆藏发展的策略。
Q
您经常参加BIBF(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吗?会在书展上采书吗?有的话都是哪方面的图书呢?
蒋树勇:2016年开始参加,会在BIBF上采书。我们的中国研究藏书主要是人文社科类的,所以书展上主要着重采购此类图书。采书时我们也会根据学校教授的一些研究方向,着重采购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图书。当然,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著作、中国古代各家思想的研究著作以及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这些方面的图书我们也会采购一部分。在书展上采书的好处一是这里的出版物都是比较新的,二是能实际看一下书。
文章来源:图书馆报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NDQ4Njc2NA==&mid=2247488629&idx=2&sn=55b3d111c882fa27013eedf4a642d14e&chksm=fbe38af6cc9403e090c11272bd60116c399caeb8be42f50ebb738109adbbb0f87932d174b761&mpshare=1&scene=23&srcid=0824RjKDabdFw6PJYzZ6rDg2&pass_ticket=%2FjT1yIDBQU%2B8en8ApDlPYPV8VoUsTxHTk1XGdEYzc5JMVDLLKvIndHKclid%2FiZUT#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