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以评估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8/9/7 11:31:00 点击数:190 

  

  □柯平(南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馆藏资源的评价是图书馆评估的重要内容,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中较多考虑的是数量的保障,这样做有其评估期的合理性。随着资源建设环境及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馆藏资源的评价也应当有所调整。总体来讲,第六次评估也从整体上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数量保障有其合理性

  在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关于文献资源建设,重点在于资源保障,较多地考虑了数量保障,这样做有其评估期的合理性。

  第一,制定评估标准不仅要考虑省市级图书馆,也要考虑数量较多的县级图书馆;不仅要考虑发达地区,也要考虑欠发达地区。藏书总量不足特别是新书数量少成为制约图书馆发展的关键。

  第二,评估标准是为一个评估期制定的。第六次评估标准是为2013-2016四年评估期而制定的,因而必须考虑这一阶段的实际水平。这一阶段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水平总体处于数量保障、粗放型管理的初级阶段,还未达到质量保障和精细化管理的高级阶段。馆藏质量要讲结构,但大部分图书馆经费不充足,只能解决数量上的“温饱”问题,还达不到质量上的要求。

  第三,评估标准要有延续性。前五次的指标几乎都是围绕数量上的保障,第六次评估标准在继承前五次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根据各级图书馆的功能定位确定相关指标。省级图书馆以全省资源保障为功能定位,因此文献资源建设强调总量保障,不仅有“普通文献馆藏量(万册/件)”的要求,而且有“年图书入藏量(万种)”“年报刊入藏量(种)”“年视听资料入藏量(种)”“电子文献馆藏量(万册)”的进一步要求,既有总藏量指标,也有各类型文献年度入藏量指标,这已经涉及到馆藏文献类型的结构问题。市县两级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主要是服务,因而强调针对服务人口的人均保障,设有“人均文献馆藏量(册/件)”和“年人均新增文献入藏量(册/件)”两个关键指标,这比以前的标准更科学和更符合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如果第六次评估放弃了数量指标,由数量不足带来质量不高,这是既不科学也不符合实际的。

  以数量保障为基础提高质量保障

  现行评估标准强调数量指标,不是藏书质量不重要,恰恰相反,是以数量保障为基础提高质量保障。图书馆首先需要满足读者的广泛需求,确立人均保障的底线标准,解决长期以来的资源欠账问题,然后才能逐步提高馆藏质量。

  以资源保障为重点,馆藏质量为导向是第六次评估标准的总体原则和方向。在第六次评估中,各地图书馆文献资源数量保障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文献资源的整体质量有所提高。这说明评估标准起到了促进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是科学有效的。然而,从严格的馆藏质量来讲,特别是从未来的文献资源建设出发,仅仅依靠现有的这几个质量指标是远远不够的。

  今后,馆藏资源评价将更为重要,因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要充分考虑馆藏资源是否满足了服务的提供和读者的需要。从需求出发决定资源建设成为未来的重要方向,国外提出的建设“facilitated collection(便捷馆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献采访的及时性变得重要,读者对资源的满意度也可以成为新的指标。

  二是要从服务和效能的角度看待资源。以前的文献利用率不仅能说明服务做得如何,实际上这个指标也反映出资源问题,服务的指标结合资源变得更有意义。

  三是资源结构更为重要。图书馆建立科学的馆藏文献资源结构是馆藏质量保障的重要方法。馆藏结构是图书馆馆藏资源体系中的各种不同成分的信息资源的联系、组合形式,一般来讲有五个结构:强调与本馆用户知识信息需求相适应的各学科馆藏资源的比例;根据知识信息内容的深浅程度及用户需求的不同层次划分出若干收藏等级;强调不同出版或发布时间的馆藏资源在馆藏资源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馆藏中各语种文献资源所占的比例;馆藏中各种不同出版形式、不同载体形态的文献资源的构成。随着需求的多样化和服务的不断拓展,馆藏结构不断优化成为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目标,未来馆藏结构应当成为重要指标。

  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

  “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是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基本目标。历次的评估都强调“以评促建”,第六次评估定级是在前五次评估定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效能导向。

  评估具体来讲有两个层面的目标:一个层面是直接目标,就是“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这里的以评促建,就是通过评估促进图书馆的建设,包括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财、物相关条件的改善,重点在于促进政府加大投入,改善馆舍和设备条件、保障文献资源、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以评促管,就是通过评估促进图书馆的业务运行和管理,促进图书馆业务科学化、规范化,促进图书馆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以评促用,就是通过评估促进图书馆服务的全面开展,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增强读者获得感,从而体现图书馆的价值和效能。另一个层面是间接目标,就是通过评估推动图书馆的现代化和转型升级。图书馆转型是发展的必然,通过评估指标,引导各图书馆开展创新,将传统的图书馆改造为现代化的新型图书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目标是长期的,其关系重大,影响深远。

  就上面的这两个层面来讲,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发展。具体来说:

  一是公共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本次评估全面加强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保障,提升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水平,发挥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如评估期(2013-2016)前的201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的建设面积为1058.4万平方米,到2016年底达到1424.3万平方米,评估期间增加了365.9万平方米,这个增加的数量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0年的总和。

  二是资源建设成绩巨大。全面加强了图书馆资源建设,形成了新的资源增长点,从过去只关心资源的总量到更加关心人均拥有量和资源保障;全面加强了数字资源建设,通过数字资源相关指标的引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和引领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发展。如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从评估期前的2012年66827万册/件增长到2016年底的90163万册/件,评估期间增加了21336万册/件,这个增加的数量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0年的总和;公共图书馆人均藏量从2012年的0.508册/件增长到2016年底的0.652册/件,对比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的0.188册/件,可见图书馆资源的人均保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是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业务能力全面提高。各图书馆重视服务,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服务指标明显提升。以书刊文献外借册次为例,评估期前的2012年为33191万册次,到2016年达到54725万册次。评估全面促进了图书馆业务规范化,推动新的业务规范标准实施,反映了新时期对图书馆业务规范的新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标准化水平。

  四是信息化升级。本次评估首次实行网上评估,推动了各级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图书馆办公的网络化、业务档案数字化等。通过信息化大幅度提升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读者、服务社会。

  五是人才队伍全面发展。通过组织和参加各种形式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水平,培养了一大批业务骨干,同时也带动了公共图书馆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升。

  六是理念更新,为图书馆转型奠定基础。评估推动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理念的逐步转变,强调了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政府责任,树立了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的理念,明确了公共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信息来源:http://124.207.48.191/epaper/tsgb/2018/09/07/A02/story/34482.shtml(图书馆报)


(文章来自汉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