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打造现代时尚的图书馆——专访清华大学图书馆姜爱蓉馆长
发布时间:2012/9/12 16:07:00 点击数:2926 

  【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讯】一直坚持认为“一所大学的图书馆就体现了这所大学的精神”,因为从图书馆的藏书到图书馆的管理及服务,都会折射出这所大学的人文情怀及高度与视野。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受瞩目的名牌大学,在图书馆建设,尤其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的点点滴滴无疑都是中国大学图书馆发展的缩影与见证。8月底的一个午后,我们如约采访到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姜爱蓉女士,在与姜馆长近两个小时的长谈中,我越来越感受到在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等压力与冲击下,诸多图书馆人对中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所做的一切努力是多么的不易。图书馆经历了目录卡片、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网络数据库的发展过程,图书借还也由完全人工操作过渡到人工操作和自助借还机并举的阶段,图书馆空间也由重在收藏文献向更多提供给读者转变。这些进步彰显的不仅仅是科技的发展,更是折射出图书馆关注读者、跟上社会信息化发展、不断创新读者服务的理念。正是在诸多图书馆人的艰辛付出和努力的过程中,大学图书馆才变得越来越现代、越来越时尚,也越来越贴近读者、满足读者的需求。

  清华大学图书馆大厅

  清华大学数字图书馆发展拾撷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最早始于1996年前后。在图书馆的网络与国际因特网连接之后,最先引进的是OCLC数据库。姜馆长介绍说,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始自建资源是在1999年前后,从中国建筑数字图书馆做起。2001年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诞辰纪念日,为纪念这位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计算机系、建筑学院与图书馆三方联手合作,其中图书馆负责元数据收集及整理工作,将梁思成先生及其那时的一代人草绘的建筑史料数字化是清华大学图书馆迈出数字化的第一步。中国建筑数字图书馆是后续策划建立的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的序曲,随后清华大学图书馆先后完成了中国机械史数字图书馆、中文数学数字图书馆、中国水利史数字图书馆、以及关于陶瓷、纺织、造纸、天文等近十个各类专业科技史数字图书馆。目前科技史数字图书馆已成为清华图书馆的一大特色。

  特色收藏也是清华数字化图书馆发展一直关注的方向。清华特藏包括: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台湾、香港留学生参加的保钓运动中产生的“保钓、统运”史料,也有文革时期收藏的一些珍贵史料,还有清华名人以及清华学者的学术著作、相关书箱、实物等。这些清华特藏正在逐步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揭示,以便于读者能更方便地查询和使用。清华大学的古籍收藏也颇引人注目,据姜馆长介绍,目前珍藏有中文古籍28,000余种、230,000余册,其中被《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者1,885种、孤本425种。这些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不但有利于文物的保存与传承,同时也能让全球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的古老文化,历史传承及现代传播相得益彰。清华大学图书馆也十分重视本校博硕士论文的数字化,从我国1981年恢复学位制度以来到2000年之前的清华大学博硕士论文基本上都已数字化,自2000年以来。清华大学率先在国内开始收集原生的博硕士论文电子版,目前已经入库的论文数量达6万多篇,面对全校读者提供电子版论文的检索和全文浏览服务。

  除自建资源外,从国内外购买电子资源也是清华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目前,清华大学已有500个数据库,6.5万种电子期刊,其中5万种为外文期刊;电子书达246万种。 电子资源的采购经费在2010年已占资源总经费的62%,这个比例未来还会增减,资源的数字化、电子化已成必然的趋势,电子资源的使用率也远远高于印刷本资源。全球的大学图书馆近年来一直呈现纸本书使用率逐年下降趋势。

  移动技术给数字图书馆插上翅膀

  在移动互联网和大规模数字化的强烈冲击下,传统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图书馆只有不断地在“自我改变”与“自我求新”中才能与时代同步前行。姜馆长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这种自我求新的标签定位为“现代”与“时尚”。

  2007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始了建设移动图书馆的步伐,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大大方便了读者借阅及信息沟通。读者可通过短信查询书目系统,随时随地的了解查阅馆藏书目信息,也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图书预约、续借以及研修室的预约等。图书馆也利用短信发送借阅到期提醒、各种培训讲座信息等;通过彩信方式提供最新期刊的目次推送服务。姜馆长告诉我们,自2007年以来,清华馆已发送了83万条短信,短信服务的费用由图书馆承担。

  清华大学图书馆大厅

  在2012年的新生图书馆导览活动中,图书馆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给新生们带来了一份惊喜——学生们只需用手机对着读者指南上的二维码拍照,就能即时听到图书馆馆长的迎新致辞语音,还可以浏览图书的读者指南和楼层分布图。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体现了“现代”,那么“时尚”又体现在哪里呢?记者在图书馆的大厅中找到了答案,宽敞明亮的图书馆,浓浓的书卷气息里散发着强烈的清新风与时尚感。图书馆大厅一些学生正在自动阅报机前浏览当天新闻,另一位刚入学的新生正在利用自助借书机借阅图书、还有一位读者正在刷卡选择“信息空间”的机位,一位学生正在刷卡打印新学期数学课程的讲义。姜馆长说道“只要一张ID卡,学生们就可以完成诸多自助服务,如自动借还图书、自助打印、预约研修室等”。在这一点上,图书馆紧跟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步伐。

  “如果说过去图书馆的评价标准是藏书量的多少,那么现代图书馆的评价标准是快捷准确的发现和及时可靠的提供”,姜馆长认为,迅速、高质量地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需求才是图书馆价值的充分体现。她认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是个性化的服务,根据读者的年龄,身份、教育背景等个人资料,图书馆能够提供给用户有针对性的,准确性的信息,比如同样是《红楼梦》相关图书的查询,呈现给普通阅读者与红楼专家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未来的个性化服务就是能识别出这种身份的差异,准确地给读者所需要的信息。

  数字图书馆的开放与共享

  “开放、共享”一直是大学图书馆理念的共识,但实施难度很大,其间最大的障碍就是知识产权的困扰,这种困扰由来已久,也是普遍现象。“制约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最大难题不是技术,难题是知识产权”,姜馆长十分感慨地说,“某种程度上,知识产权是是一把双刃剑。在保护作者权益的同时也制约了文献信息更广泛、更开放的传播”。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遵循知识产权的规定,清华大学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库仅在校园网上提供基于数字版权保护技术DRM的全文浏览。中国科技史中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则大部分提供国内外的公开查询和浏览

  针对更多资源能够“开放、共享”地获取,图书馆也在不断地努力中。姜馆长介绍说,图书馆联盟是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一种可行方式。国内CALIS、CADAL等数字图书馆联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知识产权容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共建共享资源。

  个人简介

  姜爱蓉,研究馆员。现任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兼任中国图书馆学会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高教学会图书馆工作研究会理事长,北京高教学会图书馆工作研究会数字图书馆委员会主任,《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第七届编委,《数字图书馆论坛》第二届编委。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字图书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数字资源整合、元数据标准规范、数字资源建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