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5/31 9:55:00 点击数:2613 |
|
2010年4月27日,“首届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理论与实践”论坛在北京•台湖国际图书城开幕。参加本届论坛的有来自全国各高校图书馆的馆长及相关负责人,笔者也借此机会有幸采访到了内蒙古大学(以下简称“内大”)图书馆馆长阿拉坦仓教授。下面是笔者整理的采访笔记,望能与读者共飨。
阿拉坦仓教授
据笔者在采访前的了解,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在2009年4月耶理巴文献管理集成系统已经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了(耶理巴文献管理集成系统:符合蒙文编码国际标准和蒙文排版及阅读习惯的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当笔者问到阿馆长内大使用此系统一年后的情况如何时,阿教授难掩骄傲的神情。他先为笔者解释了耶理巴文献管理集成系统的中文含义,“耶理巴即全部和所有——使用蒙文的图使馆都应该使用这个软件的,所有数字图书馆的理念都应该在这里有所体现。北大有‘北大方正’,我们内大,也想属于由我们自己的‘方正’。其实,在我们研发‘耶理巴文献管理集成系统’的时候是受到了南京大学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启发的。现在,蒙文的数字化在中国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在微软系统里,2008年才有了蒙文的输入系统,我们也借此推出耶理巴文献管理集成系统。”阿馆长表示,鄂尔多斯图书馆目前也在使用此系统,可以说耶理巴文献管理集成系统是一种首创,更是史无前例的。因为蒙文的检索比较难,在做深层次的东西的时候,还是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的。
只有融入民族的,才能完整
据阿馆长介绍,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有一个联合目录,内蒙古自治区也利用耶理巴文献管理集成系统启动了网上联机编目的蒙古文书目数据中心(中国少数民族文字联合目录示范工程)。除此,阿馆长还自信的说,“耶理巴文献管理集成系统是具有很强的兼容性,我们就可以利用其这一点来把藏文及其他少数民族文献管理集成系统给做出来。”他形象的比喻:“汉文系统是向国外学习来的,现在我们蒙文也要学习汉文系统。数字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基础是要有丰富、海量的文献资源,只有融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字化资源,那能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中国自己的数字图书馆也才能真正的完整起来。”
但当笔者问到耶理巴文献管理集成系统的诞生经过时,阿馆长表示:“很遗憾,蒙文的微软输入法是由外国先建立起来,而不是我们中国。少数民族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对于我们国家所倡导的民族和谐发展是尤为重要的一点。我之前在剑桥大学学习的时候,就知道剑桥有专门研究东亚的研究所,也有专门研究蒙文的研究所,我想,作为一位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建立起蒙文的数字化资源以及共享平台并且要超过国外其他国家,对我来讲,这是一种使命,更是义不容辞的。”
我们不能违反规律,但也要加紧脚步
就中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现在是否已经完成“国际化”的问题。阿馆长面露难色地向笔者表示:“就技术层面来讲,我们可以说已经达到很高端的层面,但是有些软件的建设和数字图书馆的理念我们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笔者看到阿馆长的迟疑,追问到,“您觉得是时间的问题吗?”阿馆长这次很肯定的回答:“是的,因为美国在建立数字图书馆是花了很长的时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也许不用在花费像美国那么长的时间了,但是,我们也不能违反规律,把人家用20年时间完成的事情,我们用5、6年时间就完成,这违反了规律,要知道,欲速则不达。当然,有些东西是可以达到的,有些东西是一定要遵循他的发展规律的。违反了他的规律,就会受到惩罚。我们已经落后很多了我们就必须抓紧时间赶上。”阿馆长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个易理解的形容,“数字图书馆就相当我们的共产主义,它需要有一个过程,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民主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到共产主义。也许在某个阶段会有所混合,像是当前高校图书馆有传统的,也有数字的,也有传统和数字混合的,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共产主义,对于图书馆,我们的目标是建成真正的数字图书馆。”
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意义很大
在采访阿馆长的过程中,他多次强调:“数字图书馆不是把文献数字化,仅仅简单的放在那里,更不是把纸质的翻译成数字的。连接、检索,从海量的资源抽取所需的,才是它的真谛。”阿馆长给笔者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写一篇论文在纸质媒介上,欧洲的学者想快速、便捷地看到你的论文,这个问题在原来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而数字图书馆就可以做到,这也是数字图书馆的理念所在。”
阿馆长还向笔者表示:“构建数字图书馆的人员都是很伟大的,一个“人”(团队)整理,全世界受益。可以说,数字图书馆的建成对于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无法忽视、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数字图书馆还可以“解放生产力”,据有关资料,人在完成一篇著述(论文)要花费70%的时间在查阅资料上。若要建成了真正的数字图书馆,我想人只需要7%甚至更少的时间花费在查阅资料上,这样,人类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学问,社会也会更进步。”
思想意识需转变,梦想终成现实
阿馆长谈到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殷切的表示:“数字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联合。‘共建,共知,共享’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主要是讲‘共建’的问题,就是需要很多人来建设。说起来简单,其实这是一个思想意识的改变。”阿馆长给笔者举了个例子:“如果我有一本书,我借给你了,那么我就没有了,而且会不高兴,但是数字图书馆的“书”就不一样了,它可以实现平等交换。你有一个,我有一个,交换后我有两个,你有两个,这在传统图书馆是做不到的”。
笔者还向阿馆长询问当前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最需要的是什么,阿馆长表示:”对于与传统图书馆一路走来的人来说,建设数字图书馆最重要是需要思想观念的改变。现在总谈解放思想,怎么才能解放思想?目前,许多人在致力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事情,但是思想意识还停留在纸质图书馆阶段,因为这些人从事了几十年的传统图书馆工作,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在他们的“内存”里已经停留了很长的时间,现在必须删掉。技术可以改变,但是思想是很那跨域的。少数民族的数字图书馆更是存在一个跨越的问题,这是一个深层次的跨越,很遗憾,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
对于“传统图书馆终将走向灭亡”的问题,阿馆长也有自己的看法:“传统图书馆当然越快灭亡越好,但是问题是目前我们根本没有实力把它给灭掉。这是一个客观上达不到,主观上想达到的问题。就像我们现在都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但条件根本不支持,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要存在,所以,传统图书馆也必将存在,起码现在还没有实力和能力来完全改变它,经济实力以及软件上的建设更没有达到。诸如感官、便捷的效果还没有达到,将来电子文献象看纸制文献一样感觉,就象古代人用竹纸文献时他们想像不到今天的纸制文献一样我们想像不到电子文献的各种感觉”阿馆长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虽然IT技术发展的很快,但是把它用在数字图书馆上还不够的。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极限运动,总有一天会达到,但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就像古代武侠小说里的人想象的那样,人都是可以飞的,那时,也许只是个幻想,但现在我们就做到了,我们不仅可以上天,还可以在宇宙里遨游。人的智力是无限量,数字图书馆对于人类生活以及人类文明的推动与发展是具有不可小视的意义和作用的。”
本届论坛具有很强的理论支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利用,为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图书馆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数字图书馆”这一新概念,也被视为21世纪信息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当笔者向阿馆长就本届论坛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谈谈自己想法时,阿馆长严谨且客观的表示:“我认为,这届论坛对于数字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动向,提供了很大的理论支持。其实全国搞数字图书馆的人都有很多困惑,有一心低头实干的,所谓的“勇于实践”,但殊不知,理论是支持实践的,并超越实践,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很具理论性和针对性,在学术上更能给人一种指导。“在内大已经不存在传统图书馆的形式,就全国来讲,以混合型图书馆居多,很纯粹的传统图书馆也许很少了。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人的理念很滞后,通过这样的论坛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数字图书馆的真谛,增加他们的理论素养,从而加快改变他们滞后的理念,毕竟人类是需要往前走的。”
体会与建议
身为图书馆的馆长,与图书馆建设领域的企业不免有所接触。阿馆长在与笔者的交谈中也是多次提及他与企业交流中的一些体会和建议。他表示:“学校和企业当前的合作仅限于简单的买卖,其实真正要认识的问题是——合作。企业要真正的了解数字图书馆,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卖给他们产品。在全心全意的帮助学校建设的同时,学校就会需要你们的软件,就会自动地买你的产品。在一定意义上说,企业其实是第一个应用者。”
阿馆长还强调,企业销售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沟通上还有所欠缺,销售人员答应校方的要求,技术人员却“全然不知或一知半解”,亦或是“技术上真的达不到。”企业还应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个系统也许适合清华、北大,却不适合内大;也许适合内大,却不适合其他院校,这种没有针对性的工作,在我看来也是企业发展的阻力。
编者的话:
这次采访是占用了阿拉坦仓教授休息时间完成的,在笔者离开阿馆长的房间时,笔者看到表针已经指向了11点(晚上)。在此,笔者诚挚感谢阿拉坦仓教授给笔者一个了解图书馆的机会。同时,在与阿馆长的交谈中也让笔者深切的感受到了一位具有民族气节、平易近人、新时代的图书馆馆长的人格魅力。“固守自封”的传统观念也许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笔者希望有那么一天,数字图书馆的真正理念会成为国人的一种“群体意识”,那时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也会迎来崭新的一页。
耶理巴文献管理集成系统是我们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