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互联网+”,不创新就挂
发布时间:2016/1/19 12:47:00 点击数:663 

  前几天,看到了一则网络报道,说某国际顶级期刊的编辑们为了争取一本杂志的开放获取而集体辞职。好家伙,这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啊!给你吃,给你喝,给你体面的生活,还胳膊肘往外拐,要将卖钱的家当免费向公众开放,有吃里扒外之嫌,简直逆天了!

  我看了这则报道,写下的评语是:“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将人类聚集的知识造福整个人类是人类社会的崇高追求。前工业时代出现的期刊,就是用来获取信息、传播知识、加强学术交流的媒体。曾几何时,期刊为那些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提供了施展本领的舞台。一项项创造发明、一个个实验发现,推动了科学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从电磁波的推断、证实到挽救无数生命的青霉素药物的发现,无不记载着期刊的辉煌历史。同时,一种朴实的期刊出版生态也自然形成:一群具有奇思异想的作者可以找到地方发表其高论,还能挣得稿酬养家糊口;一批读者愿意拜读“奇谈怪论”,以满足自己的工作或者精神生活的需求,甘心情愿掏钱订购。几百年来,作者、读者、期刊出版商、发行商各取所需、相得益彰,和谐生存和发展。

  可是,这一美好生态,在上个世纪末,被一个叫“互联网”的家伙给毁了。

  事出有因,因成其果。当人类的知识增速和存量让人们目不暇接、难以承重的时候,聪明的人类必定会找到解决的工具和办法。当初,计算机可以用光盘塔、存储阵列等保存、检索文献期刊目录,这是一次图书馆文献管理服务的创新,很快让一些传统的服务项目挂掉了,目录柜、索引卡片消失。后来,更强大的工具来了,那就是互联网。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电脑屏幕上得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源。不仅可以随时随地检索所需要的文献,还可以获得相关内容的更多信息,如相近主题推荐文献、文章的被引记录、影响因子等。较之于以前,给人的用户体验简直是快活如神仙。

  如此便捷的服务,我们要感谢那些数据库供应商的创新。是他们发现了用户潜在的需求,创新性地研发出了强大的文献资源检索平台;是他们花了不菲的资金从期刊出版商那儿买回了文献的使用权;是他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把纸质期刊转换成了电子文本,并进行编目、标引组织,以便使用;是他们网罗精英营销队伍在全世界销售;是他们继续在花费人力物力,维护数据库产品的运行……

  人们对为全世界作出重大贡献的个人或者企业从来都是心怀敬仰并愿意给予物质和精神回馈的。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因他的发明获得了财富,而且成就了今天的美国通用公司;比尔·盖茨的计算机视窗操作系统让他成为世界首富;诺贝尔奖的设立则是从精神层面给创新者应有的尊敬。

  随着期刊数据商的业务扩张,资本的嗜血本性慢慢暴露出来,使得期刊出版发行的生态也朝着趋利方向变化。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期刊的影响力排名评价,也不知是谁把学者水平的认定和他发表的论文联系在一起。于是,出现了期刊种类剧增、发表论文交费,甚至论文抄袭的现象。曾经以领取稿酬而自豪的作者们,最后也认为缴纳版面费是合情合理的事儿了。巴拉巴拉……现在的状况是,图书馆每年要花几十上百万的资金购买数据库的使用服务费,人们发表文章和查看自己的文章,这两头都得花钱。本来推动学术交流的期刊成了数据库商赚钱的法宝,也成了知识传播的障碍和桎梏。

  如果数据库的购置开销能够被大众用户接受,大家都还相安无事,但年年的大幅涨价却让国内高校图书馆难以承担,以致出现了抵制涨价的行为。今年年初,国内高校图书馆就采取了行动,抵制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期刊及数据库的恶性涨价行为。我国西部的部分高校图书馆,不得不停止订购某个国内知名数据库的产品。还有一些高校,正在配置能够替代某个涨幅过大的数据库产品。已经续订了的图书馆苦不堪言,除了埋怨,还是埋怨。

  面对年复一年的数据库涨价,图书馆真的就没有办法了么?我看不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了,“互联网+”,不创新就挂。一切靠“资源”垄断涨价来绑架客户的传统商务模式终将会被时代摒弃。滴滴打车和UBER打车差点把出租车业“打”挂了,余额宝差点把银行“余”挂了,腾讯QQ差点把通信行业“抠”挂了,淘宝网快把实体店“掏”挂了。你也只是个数据库,难道就不怕OA(开放获取)把你“殴”挂了?是的,原来的数据加工确实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收购杂志要花钱,买回来逐页扫描要花钱,转换成文本数据、标引编目要花钱,开发存储检索系统要花钱。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杂志已经OA。据我们初步统计,国内“985”“211”高校的各类学报,有 25 %已经 OA,在网上就可以浏览和下载,数据库供应商们也不需要花钱购买这部分数据了。再说杂志的图片和文本,现在可提供期刊页面的PDF图片格式,也可提交论文的纯文本数据,再也不需要把纸质期刊扫描成图片,也不需要通过识别来转换文本,因此人力成本在大幅下降。开发数据库存储和检索系统属于一次性投入,维护成本也在下降。而对我们每年涨价又有什么依据呢?国家取消地方公路收费站好多年了,每逢节日高速公路都免费通行了,数据库供应商却以GDP的名义涨价,合适么?

  成也互联网,败也互联网。亲爱的数据库供应商们该清醒了:政府在号召,号召国民开展全民阅读,阅读是需要资源的,你们涨价就是在囤积居奇;学术在回归,回归科学提升国力的本位,用户对数据库的依赖也会趋于理性;期刊在涅槃,那种和谐的供需关系必将以崭新的形式呈现……云计算来了,大数据有了,咱们再墨守成规,不创新商业模式,恐怕难逃衰亡和淘汰的噩运!

  图书馆界的同仁们,埋怨已无用,抵制然并卵,我们是不是要主动出击,开辟属于我们自己的阵地了?考虑该做些什么呢?

     观点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李玉海

 


(文章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