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3/7 11:12:00 点击数:686 |
|
笔者于1986年7月从河北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后一直在大学从事图书馆工作,到2016年即将满30年,对大学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员成长有着深刻感悟。先来说说图书馆在大学里的地位。图书馆界有着这样一种说法,办好一所大学有三大支柱,即师资、实验室和图书馆。笔者多次与我校教师交流,他们也有同感,而且是职称越高的教师对图书馆作为三大支柱之一的说法越认同。其实大学图书馆的作用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以下简称《规程》)里规定得很清楚,《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这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在我国《图书馆法》还未最后出台之前,这就是指导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大学图书馆还处在“第三世界”
实际上各高校图书馆千差万别,各有特色,对这个纲领性文件的执行、领悟也各有不同。但有一个普遍性的现象,那就是大学图书馆确实处在大学的“第三世界”。不管我们图书馆人怎样自我拔高,怎样肯定自己的工作,在整个大学校园里不管是领导层还是广大师生,在他们的心中图书馆就是一个教学辅助单位,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对大学图书馆的认识就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西方,有这样一种看法,“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能够在各个领域都具有高水平的大学总是有全国第一流的图书馆”。图书馆的水平代表着大学的水平,图书馆被誉为“孵化学者的巢穴”。现在看来我国的大学图书馆与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还有着一定差距,这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大学图书馆员的构成成分极为复杂,各个学科各个学历层次的人员都有。只要有一个合格的学历,被学校人事处分到图书馆来,就是图书馆员了,不需要经过任何培训,也不需要有相当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这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图书馆是不可思议的。这样也给了国人一个先验性认识,即图书馆工作谁都能干,什么专业的人才都可以到图书馆工作。这样当某些教师因种种原因不适合在教学岗位工作时,就到图书馆。招聘来的博士的夫人也被安排到图书馆,等哪天博士调走了也跟着调走,图书馆因此被戏称为“博士后流动站”。这样无形中降低了图书馆的地位,同时也否定了图书馆学专业的专业性。既然谁都可以到图书馆直接工作,还要图书馆学专业有什么用?
图书馆学是一门科学,从1807年德国施来廷格提出“图书馆学”这个学科,到1887年杜威创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这门学科已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日臻成熟。现在我国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还有各种短期培训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供非图书馆学专业的人才进修图书馆学专业知识。
大学图书馆工作的第一特点就是坐班,而且这种坐班时间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夜班、倒班在图书馆是很正常的,这是图书馆员与专任教师最大的不同。大学专任教师如果没有课,是不用到学校来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图书馆工作可以说是半体力半脑力,搬运图书、上架整架、跑库找书等是体力劳动,图书分类编目、参考咨询、专题索引编制、数据库使用辅导、文献检索课教学等是脑力劳动。第三个特点是工作的机械性、重复性,上书整架、接待读者阅览、解答读者咨询等,每天都在重复着,工作没有太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不易取得成就感。
大学馆员何时能抬起头
大学图书馆员所从事的工作是幕后的服务性工作,其工作的成绩更多是通过其所服务的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表现出来。来新夏教授说,“图书馆的最根本性质是一种服务性行业”。大学图书馆处于学校的“第三世界”,图书馆员也处于“第三世界”。如果社会是个大舞台,那么图书馆工作不属于“前台”,而属于“后台”,既无名也无利。因此进入这个职业时,要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用杜定友的话说,“教育是老九,图书馆是老九的老九”,形象地说明了图书馆员的地位是较低的。
图书馆员地位低表现在各个方面,在大学里两头都不沾边,在外出进修、参加学术研讨会、评职称、科研立项、评优评先等各个方面都低人一等。“第一世界”是教师,“第二世界”为行政管理人员,“第三世界”是图书馆员及校园其他人员。在大学里教师名为“第一世界”,实为“第二世界”,管理人员实为“第一世界”,君不见好多行政管理人员在双肩挑吗?这是中国特色,也是目前正遭诟病的大学机关化、衙门化现象的体现。
图书馆员在评职称时尤其受歧视,有的大学还拿上个世纪80年代的土政策对现在作要求。大学图书馆不设正高职,或限定得特别死,即使够条件甚至科研成果超出教师系列同级职称也不给上报机会,这样的情况大大打击了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在美国的大学里,图书馆员晋升职称与教师是一样的条件,也评副教授和教授职称。图书馆里的专业馆员都具有图书馆学或情报学的硕士学位,并且具有非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学科背景。我们国家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多年来图书馆就不被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欠账太多,甚至与过去大学里的“三长”(教务长、总务长、图书馆馆长)治校比起来,也有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李大钊当年就任北大图书馆的馆长,在北大校园里享有很高的声望。到现在我们国家还没有《图书馆法》,也没有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无论是文献资源建设还是人力资源建设都表现得比较随意,这样对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事必会产生不良影响。图书馆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进来了留不住,不想要的人顶不住,影响了图书馆事业的正常发展。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追求经济利益也是每一个图书馆人的权利。但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挑战性较小,不可能成为富人。虽然在大学图书馆里正在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年轻馆员正在被赋予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大的责任,但相对于房产和IT等领域,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挑战性还是较小的,图书馆员只能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随着职称或职务的逐渐升高,薪金收入才会越来越多。因此在房产和IT领域里常见的二三十岁的百万富翁在大学图书馆里是断然不可能出现的。所以有人调侃,“只有发了财盖图书馆的,还没见过干图书馆发了财的”。全国各地都有邵逸夫、李嘉诚、包玉刚等财富名人捐建的大学图书馆。王子舟先生提出,没有点血性的人是干不好图书馆工作的。我理解这里的血性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甘于寂寞、乐于奉献,而且这种奉献因为是在幕后作出的,所以可能鲜为人知。抗战期间北京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先生周密策划,将国家珍本秘籍102箱3万余册从上海租界分批偷运至美国寄存(运完后两天“珍珠港事变”爆发,日军即占领租界),可是今天历史的积尘已将他们淹没,即便读书人,也很少知道他们的名字了。因此,想在图书馆成名并发财几乎是不可能的。
要从学术上提升自己
大学图书馆具有学术性和服务性,是学术性和服务性的统一。我们高兴地看到随着高等教育与国际的接轨融合,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地位也开始得到提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图书馆的研究馆员已开始招收研究生。越来越多的大学图书馆里正高职有了零的突破,大学图书馆员也如大学教授一样越来越受到尊重。有学问和进行学术研究是取得地位的最重要的方式,因此图书馆领导层要关注馆员的学术研究活动,这是体现图书馆学术性的重要方面,也是提升图书馆员生存质量的重要渠道,聪明的馆长会在此方面下功夫的。通过学术研究,将馆员的主要精力用于钻研业务和提升学术层次上,省得在一些小事上争是非,图书馆员事多,这是非常令馆长头痛的。
从学术上提升,要给图书馆员争取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图书馆学本身是门科学,但不是高不可攀的,有某一学科背景的馆员只要系统进修图书馆学专业课程,就会将图书情报学知识与本专业知识结合,在专业文献领域有所作为。图书馆学专业的馆员是科班出身,可在图书馆基础业务工作如图书分类、编目、书目数据库建设、文献检索课教学等方面施展才华,也可进修学习一门学校的相关专业,如医学院校的图书馆员学习基本的医学知识,对图书分类、编目等工作都有帮助。
大学是学术研究的中心,大学图书馆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机构,但它必须对新学科、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足够的敏感和吸纳能力,能够积极关注和参与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活动,并能将研究成果与图书馆的服务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图书馆员的学术发展与业务工作是相互促进的,学术发展将有利于图书馆员职称的晋升。如果我们图书馆员不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就与图书馆的学术性和服务性不相称了。因此,图书馆馆长要在科研立项及进修、参加学术会议上为馆员争取机会。笔者在39岁时评为研究馆员职称,就是从学术这条道路上走过来的。
除了学术上升道路外,图书馆员们还可以走行政道路和咨询道路。行政道路即部门副主任、主任、副馆长、馆长这个路子,不过这个路子相对来说比较狭窄,多数到主任一级即遇到天花板。另外一条就是图书馆成立若干个咨询委员会,由较资深的馆员来担任委员,这样也可以提升他们的职业成就感。(文章转自:《图书馆报》/周进良/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