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高校馆应及早重视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
发布时间:2016/3/9 17:27:00 点击数:617 

  最近看到了两篇文章,引起了我对于网络素养的重新思考。一篇是《为什么我禁止学生在课上使用科技产品?》:美国纽约大学从事媒介研究的克莱·舍基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互联网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不遗余力地推崇技术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极大影响,但是这样一位“绝非网络监管者”的专家最近却禁止自己的学生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带到课堂随意使用(除非作业需要)。原因是经过长期观察,他发现携带了这些设备的学生们在课堂上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经常边使用网络边听课的学生通常成绩比那些专注听讲的人要差———“对于那些试图用心思考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使用电子设备有害无利。”网络产品的设计宗旨遵循“注意力经济”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而这对于需要集中精力的课堂学习有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也是这位互联网学者在课堂上“禁网”的理由。

  无独有偶,在国内也有一篇《不要迷失在信息的汪洋中》的文章,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生导师江晓原教授。江教授称自己已连续 7年不看任何电视节目、不上网看任何新闻,只是通过看纸质报纸和杂志的方式了解相关新闻信息。江教授并非是不懂科技的“老古董”,恰恰相反,身为科学史系的系主任,他有着一定的媒体曝光率,还经常更新博客,主持着一个小网站。他认为现在的信息泛滥干扰了正常生活,他通过这样自发的信息过滤方式为自己建立了一方净土,只是这种方式在一般人看来多少有点决绝的意味。

  的确,现在很多人的生活离不开网络,每天通宵开着即时通讯工具,时不时登录微信和微博,通过搜索引擎寻找各类资讯,一有时间就浏览网页。大家与网络须臾不分,而且还感到过得很充实忙碌。

  面对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极大丰富,我们是面对现实还是逃避否定?答案是毫无疑问的。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有便利更有弊端,但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培训是可以应对解决的,因为人类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并非被动消极地接受所有信息以及随之而来的改变。联想到传播学史上的“魔弹理论”以及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都肯定了技术进步的巨大影响,但是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过于强调技术的某种效果。网络阅读确实有碎片化的特征,但是网络本身并不具有强迫性,经过一定的教育培训,受众思维的浅薄和随意性是可以避免的。

  高校是个独立的“小社会”,相对完备的设施使得校园更加独立而相对封闭。大学生脱离了中学时期家庭的管制,网络世界的新奇有趣和青少年探索社会、寻求认同的心理状态不谋而合,网络成为了大学生最好的朋友。根据一些机构和学者的调查,网络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也是花费时间最多的传播媒介。而大学生最多的网络行为是休闲娱乐,如社交、游戏、购物等,他们对于网络很熟悉,但是技术水平和对网络的理解程度并不高,媒体上不时会有大学生通宵打游戏在网吧猝死、沉迷于网恋乃至被骗、网络恶意攻击、散播网络谣言的新闻传出。当然这些是较为极端的案例,对于普通的大学生来说,在网络信息的辨析、技术使用等方面普遍存在着问题。

  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我也担任了文献检索方面的课程教学工作,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很多大学生对于检索信息并不陌生,但是其网络搜索行为以自发为主,基本很少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检索功能,对给关键词加上双引号实现精确检索、百度关键词加上书名号的使用、用加减号来合并排除关键词这类布尔逻辑检索技巧毫无了解,而这些技能还仅仅是找到合适信息的基础步骤。网络素养的欠缺不仅影响着学习效果,也影响生活,比如在网购商品时时常有人买到假货次品,但是细究起来会发现这些人的网络素养水平一般都很差,不仅不了解网站的背景和运营方式,也不知道如何从商品的网络信息分辨优劣。网络素养作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和修养应该及早培养,遗憾的是在我国,网民的网络素养水平根本跟不上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速度。基于国内在家庭和社会层面的引导方式和手段都存在严重不足,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其进行系统的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能力、批判意识、网络道德和安全意识、网络自我管理以及利用网络学习发展的能力。

  国内高校专门开设网络素养课程的并不多,关于这方面的科研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上升到一门学科的高度,但是有很多课程其实都涉及到了网络素养,一些人文、计算机类的通识课都涵盖了网络技能和网络文化等内容。上海交通大学在2004年开通的“传媒素养”课程首开内地此类课程的先河。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学术文献中心和知识服务中心,有着丰富的精选网络资源,有着完备的网络设施,不少工作人员都具有较高的网络素质,这些都是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必要条件。和院系专业相比,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专业信息来源,以及和各类数据库商的紧密联系,这提供了比较完善的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持。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认识到了网络素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网站、社会化新媒体和文献检索课向大学生传递有关信息检索和利用方面的知识。笔者曾经对国内外的图书馆网站主页作过调研,内地一些图书馆的主页在“读者服务”“新生必读”“入馆指南”这类栏目里设置了“教学培训”“文献检索”“信息素养”等栏目,有些还把相关的课件资料提供给用户下载。而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图书馆主页也有类似栏目,做得比较好的都很强调和用户的互动性和游戏趣味性,并通过大幅卡通图片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相对比较生动活泼,效果也更好。除了网站,各种社会化新媒体都可以成为提升网络素养的平台,比如微信和微博。当然如果想要吸引不断增长的用户群,就需要图书馆有专人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维护。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各个高校图书馆还是先要做好基础性工作,即先要指导读者学会信息检索、分析的技能和方法,让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顺利地写作论文、做初级科研工作,为未来的工作生活打好基础,学会检索技巧之后再批判性地选择、判断信息资源的价值,找到对自己真正有用的网络资源。另外,在进行文献检索和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时,授课人员要结合最新的网络媒体,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其使用方法和媒介特征,采用各种方法来形成和学生的互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大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网络素养,才能在网络世界里游刃有余,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和行为习惯的侵害。高校图书馆要及早参与到网络素养教育事业中去,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来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思维方式,提高学习和生活效率,拥有健康高效的人生。(文章转自图书馆报)(http://m.xhsmb.com/20150605/news_2_3.htm)


(文章来自河北工程大学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