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开放存取:了解、参与和推动
发布时间:2016/3/11 17:32:00 点击数:593 

  近期读到哈佛大学开放存取项目主管、开放存取运动的先锋与领导者彼得·萨伯著、李武译的《开放存取简编》一书,受益匪浅。

  萨伯教授一直致力于推动科学和学术信息的开放存取(OA)运动,书中就开放存取的概念、开放存取的益处、实施开放存取的途径、如何制定能够确保开放存取顺利实施的政策、如何消除对开放存取的误解等,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特别是书中在“开放存取不是什么”的标题下,列出11条人们对OA资源常有的误解和疑问:开放存取是否试图绕过同行专家评审,开放存取是否试图修正、违反或废除版权、吞食作者的版权收入,是否否认出版成本的事实等问题,逐条作了澄清与阐述,使读者对开放存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般认为,开放存取(Open Access)概念的正式提出源自2002年2月布达佩斯会议通过的《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计划指出:对文献的开放存取不应存在不同的政策和权限,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和检索作品,或进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在使用时仅需以适当的方式表示致谢并注明相应的引用信息即可。

  开放存取的益处在学术界是显而易见的。其一,便于文献资源的广泛获取。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不管其经费多么宽裕,都很难做到订阅所有文献,开放存取可以有效地弥补图书馆资源的不足,使研究者获得更丰富、低成本的研究信息,缩小不同地域间信息资源的获取差距,满足研究人员对文献的需求。其二,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通过开放存取,特别是以学术期刊和论文为代表的学术信息资源开放存取,极大地提高了论文的显示度,使科研成果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与应用,使更多人受益。其三,提高了研究人员本身的学术影响力。研究证明,OA论文比非OA论文会得到更多的引用,被下载的次数也会更多。同时研究成果通过更多人的获取并检验,会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促进研究的效力。

  开放存取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尤其是公共资助项目的科研论文实行开放存取已经成为潮流。近几年,开放存取在我国也逐步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开放获取的促进政策不断出现。如2014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有关开放存取的政策声明,要求其资助的项目所发表的论文实行开放存取。中科院也同时发布了相应的政策说明,要求中科院作者获得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所发表的论文实行开放存取。但总体而言,我国开放存取的发展还落后于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以DOAJ开放获取平台(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于2003年5月与学术出版及学术资源联盟合作建设的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资源服务平台,该系统收录的期刊文章均经过严格审核并可免费下载原文)收录的学术期刊及论文数为例,截至2015年1月,该平台共收录了源自136个国家的10145种开放存取期刊,收集学术论文1815567篇。其中,来自中国的期刊仅74种(台湾23种),论文15929篇,收录的中国开放存取期刊数量及论文数占比均不足总量的1%。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我国各界特别是出版界、科研人员对开放存取的了解与重视不够有重要关联。

  我国开放存取的研究与推进目前更多是在图情领域进行,关注的焦点也多在这一新的资源获取形式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采购、组织、利用的影响及如何进行机构知识库建设方面,而面向全社会宣传开放存取资源的益处与消除对开放存取资源的误解的工作做得较少。由于对开放存取的误解,科研及学术研究单位在科研成果认定审核上往往对开放存取的科研成果有诸多限制,使得国内高校及研究机构人员对开放存取的关注、认可度不高。有调查显示,国内只有12%的科学家熟悉开放存取,只有11.2%的科学家在开放存取期刊上发表过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

  萨伯教授在《开放存取简编》一书的序言中恳切地对世界各国科研人员说:“你或许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影响相关机构,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你至少可以做两件事。第一,当你听到人们对开放存取存在误解的时候,你可以帮助澄清;第二,你可以通过期刊或知识库的途径使自己的作品成为OA资源。如果你去做这两件事,你将直接参与全球开放存取事业的建设,你将改变科研运作的方式以及人们对科研的期望,为创建一种新的科研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如果大家还是对开放存取存有疑虑,不妨看看这本17万字的小书,它一定会使您茅塞顿开,愿意投身到这一有意义的“获取革命”中。(作者:黄壬侠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图书馆馆长)(文章摘自《图书馆报》http://m.xhsmb.com/20160226/news_8_1.htm)


(文章来自河北工程大学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