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4/7 15:49:00 点击数:973 |
|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零复本”时代,应该不会很遥远了。然而对国内的公共图书馆,“零复本”也许就属于科幻内容。
在某市图书馆“读者园地”中,读者常把对图书馆的意见、建议、需求、愿望、肯定等写在一张纸笺上,馆员定期予以汇总回复。其中一条意见是这么提的,“希望增加复本量。”馆员回复道,“在有限的经费面前,馆长一直在思考:是保证图书品种数还是增加复本量……”
国内大多数公共馆大概都有这样的纠结,在馆藏的纸质图书品种数和复本量两个矛盾体之间做出选择,或者找一个平衡点。若不看公共图书馆,把目光转向高校图书馆,这样的纠结就远非那么严重。高校图书馆似乎已找到共同的路:降低纸质资源采购经费的比重,增加数字资源采购量。为把有限的纸质图书采购经费用好,可采取“低复本”策略。个别高校图书馆,甚至已在实行纸质书“零复本”馆藏政策。
“零复本”的丰满与骨感
“零复本”是个在资源建设中比较理想的美好词汇,它可以将纸质书经费利用最大化。若对一家图书馆的纸质书馆藏情况进行描述,图书品种数肯定比图书册数更加直观,也更能让读者感兴趣。正如一位早年便实行纸质书“零复本”政策的高校图书馆馆长所说,这么做,“与兄弟学校图书馆当时通常的3~5本复本量相比,虽然总册数不占优势,但图书品种数反而超出,很好地满足了读者的多样化需要。”
纸质书体现在馆藏上的价值,首先是是否被图书馆收藏,其次才是是否“在馆”(是否被借出)。某图书馆的纸质书收藏品种是100万种(实行“零复本”),另一家有等量采购经费的图书馆的纸质书收藏品种是50万种(假设每种图书的复本量是2本,实际情况只高不低),哪家图书馆更有吸引力?想必是前者。在重要性上,复本量怎么也无法超越品种数。对本文开头的案例,想必作为图书馆的馆长,最看重的一定是图书品种数。即便要向“复本量”适当倾斜,取一个平衡点,这个点也不会是中间点。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图书品种数的优势有时候并不彰显。读者会认为图书馆的图书品种数丰富是正常状态,本应如此。而复本量的因素,有时候很微妙。例如,当读者在图书馆检索一种“非热门读物”而馆内没有收藏,读者大概不会横加指责,毕竟馆藏量有上限,找不到这本,就看其他的好了。很多图书馆都有网上图书荐购、“你购书,我买单”等为品种数补缺的方法,读者已习以为常——图书馆的图书采购不是万能的,可以理解。然而,当读者想借一种“热门读物”,却发现因复本量有限只能等下一拨时,怨言就会随之而生。这是一种很微妙的读者心理:看不到鸭子无所谓,但煮熟的鸭子就在眼前却吃不到,则会受不了。
在有限的纸质书经费面前,如何在品种数和复本量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恐怕是没有正确答案和计算公式的难题。这个难题,主要是针对公共图书馆的——文章开头的例子就在公共图书馆里发生。而在高校图书馆,这个问题并不严重,高校图书馆也找到了充分利用现有资金采购纸质图书的策略:“低复本”甚至“零复本”。这一策略很干脆,不容置疑,不容拖泥带水、思前想后。
高校馆易,公共馆难
近些年,高校图书馆的纸质书借阅率似乎普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甚至一发而不可收。高校师生最看重数字资源的使用,特别是各种数据库的使用,接触和借阅纸质书的越来越少,以至于不少图书阅览室变成自习室,书架上的书很多成为了陪衬。各个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采购经费占比逐年上升,纸质图书采购经费占比则逐年下降,这并非毫无来由。因此,高校图书馆面对占比越来越少的纸质图书采购经费和不断降低的纸质图书借阅率,实行“低复本”甚至“零复本”策略就很自然。夸张形容,面对高校师生的阅读冷脸,复本量的意义变得越来越小,还不如用有限的资金多增加品种数,以满足差异化阅读需求,将重复性阅读需求(一种书被多人看中)放在其次——这是很明智的。
以一家实行纸质书“零复本”策略而使品种数大大提升的高校馆为例(事实上,真正实行“零复本”的不多,大多为“低复本”):其实,高校馆也会在纸质书借阅中遇到重复性需求。而当“零复本”遇到供不应求的情况,会有一些应对措施。如果供不应求的是学术类书,可以推荐读者转借其他品种,或推荐相关数字文献,或打印所需章节,实在不行还可以祭出“馆际互借”的杀手锏(当然,国内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没国外那么快,借鉴国外的“零复本”还要与国情结合)。如果供不应求的是大众类书,则大概不会作为重点考虑。这是因为,学术类书才是高校师生的“刚性需求”。
综上,国内高校图书馆的“零复本”时代,应该不会很遥远了。
然而对国内的公共图书馆,“零复本”也许就属于科幻内容(据悉在美国,这个科幻内容已经落地)。虽从理论上说,纸质书“零复本”不论是对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都是理想的图景,但公共图书馆实行纸质书“零复本”要复杂得多。首先,真要这么做的话,肯定会被热情的读者(相对于高校师生的阅读冷脸来说)吃掉。其次,国内的公共图书馆系统还欠发达,不具备硬件条件。再次,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最青睐的是纸质书,数字资源要往后站——这与高校图书馆的情况相反。不过,在国内目前真有公共图书馆实行“零复本”的,但只是极个别现象,这样的图书馆肯定要与周边发达的图书馆系统为互补。即便如此,这样的做法也挺“冒险”,不具代表性。国内公共图书馆纸质书馆藏的“低复本”甚至“零复本”趋势近乎可以忽略,连思想意识都还没有统一。
公共馆“零复本”幻想
基于多品种采购的吸引力,基于有限的纸质书经费最大化利用的愿景,公共图书馆的“零复本”策略也应是终极理想,只是我们因为硬件的不足离这个理想太遥远。那不妨幻想一下,在遥远的未来国内公共馆系统和出版发行系统足够发达时,实行“零复本”策略的可行性。例如,当莫言出的新书在某市公共图书馆实行“零复本”时,会发生什么以及如何应对呢?
如果读者A很快将莫言的新书借走,导致读者 B的借阅落空,供求出现断裂,其应对策略有:
首先,为读者B推荐莫言新书的电子版。未来,国内的出版发行体系会足够发达,“纸电同步”已覆盖绝大部分出版物,图书馆的纸质书采购与同品种电子书同步进行。对那些并非对纸质书“用情专一”的读者,推荐电子书借阅是很自然的。
其次,当该市公共图书馆四级网络体系或总分馆体系发达到与国际持平,读者就可以通过“通借通还”体系借阅到另一本。只要该市公共图书馆网点中有一本莫言的新书没被借走,便可以通过物流在24小时内送达离读者 B居住地最近的社区图书馆或24小时自助图书馆,让读者在第二天就近取阅,阅读后就近归还。
再次,借鉴“你购书,我买单”的先进性优势,可以和新华书店系统合作,开发“你借书,我买单”模式。图书馆与书店联姻进行图书借还早已不是新鲜事,最有代表性的是“你购书,我买单”。内蒙古图书馆还将“你购书,我买单”这一原本偶尔为之的举措常态化,形成“彩云”系统。其前提是,公共图书馆借阅系统与新华书店进出货系统联网,并有专门程序的支持。然而传统的“你购书,我买单”是为馆藏品种补缺而设计的,不适合“零复本”导致的馆藏品种暂时空缺。因此,应该有变通,以“你购书,我买单”为原理的“你借书,我买单”势在必行。原理可以这么设计:当莫言的新书在当地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各网点都被借出,有需求的读者可以到离家最近的新华书店寻求帮助。新华书店可以将该书出借,读者在一定借期后归还书店。专门设计的软件每日计算借出费用(类似于租金),最终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买单——当然,该系统还处在想象中。
“零复本”的连锁影响
由此可见,未来公共图书馆实行纸质书“零复本”策略,大大提高图书采购品种数还是有望实现的。相信所有公共馆都有纸质书全品种采购的梦想,虽然实现不了,但在有限的资金下实现最大限度的品种数采购,也是颇有成就感的。纵然是科幻,背后总有科学性和理论可行性的支撑。
再进一步想象,未来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都实现纸质书“零复本”策略后(高校馆肯定比公共馆先行一步),对出版发行业会有什么影响呢?是会有的:一,有限的资金下的多品种数采购,加大了馆配商的工作量。二,纸质书“零复本”策略在图书馆界的普及,让非热门图书的市场机会无形中增加。由于馆配这块蛋糕太大,能间接降低出版社的不良库存,或者让不良库存的格局更趋于合理。三,不利于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所倡导的图书“精品战略”的推行,因多品种数采购让平庸书的市场机会多了起来。
纸质书“零复本”策略对大众阅读的促进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满足了大众的多样化阅读需求。在有限的餐费使用情况下,人们都会选择菜量小的10种菜品,而非菜量大的5种菜品。自然,多品种数也导致泥沙俱下,无形中增加了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指导负担。
畅想图书馆的“零复本”时代,相信业界中人的血都会发热。
(来源:图书馆报 作者:鲁直 原文访问链接:http://m.xhsmb.com/20160408/news_4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