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科学文献老化-——文献老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
发布时间:2016/5/12 8:25:00 点击数:812 

  >>>>文献老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

  一般来说,“老化”问题包括文献老化和情报(信息)老化。所谓科学文献老化系指科学文献随其“年龄”的增长,其内容日益变得陈旧过时,作为情报源的价值不断减小,甚至完全丧失其利用价值。实际上,老化是文献群或情报群的可利用性变化倾向与规律,是一种价值判断。由于比较的参照系不同而发生的这两种老化现象有着较大的差异。可以认为,情报的老化是相对于情报对象而言的,而文献的老化则是相对于情报用户而言的。对图书情报人员来说,所关心的主要是文献的老化问题。

  文献的新陈代谢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不成熟的理论被比较成熟的理论所代替,不完善的方法被比较完善的方法所补充,不先进的技术被比较先进的技术所更新,错误片面的数据被比较客观的事实所校正,因而旧的文献逐渐失效。若干年前很有价值的重要文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变得陈旧过时,或者失去生命力。因此,这种文献的老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科学文献老化机理

  科学文献老化的影响因素繁多,机制复杂,多年来各国学者们进行了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科学文献老化的根本原因是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和更新。科学文献的老化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机理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

  1. 文献的增长

  在文献的动态规律中,增长与老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来阐述科学知识的修正率,亦即科学的进步,因此文献的老化首先是与文献的增长联系在一起的。众所周知,科学文献大量增加时,亦指科学知识的叠加、完善和更新速率加快,科学出现突破;此时,原来知识内容不完善、不全面的旧文献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引用频率迅速降低。当然旧文献包含的知识不会消亡,但其应用价值则逐渐趋向于零,使之成为“档案性”资料。相反,若由于某种原因文献增长缓慢,此时文献老化曲线的梯度会趋于平缓。据普赖斯统计,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基础理论研究文献引用频次急剧下降。同样,老化曲线也明显变得平缓,直到战后分别于1926年和1950年老化率才又几乎以同样的速度迅速回升,恢复到战前的数值。此外,由于文献情报不断增长,客观上就有更多的文献可供人们引用,而且在实践中人们又往往倾向于引用新文献,故文献的老化率也会出现变化。一般来说,文献增长越快,文献的老化也相应加快。文献增长得越快,文献的半衰期就越短。因此,新文献的涌现和增长是促成文献老化的重要因素。

  2.文献的学科特点

  文献内容所属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其老化率差异甚大。一般来说,基础理论学科的文献半衰期要长,而应用技术学科的文献半衰期相对短一些,其老化也较快;历史悠久的学科的文献要比新兴学科的半衰期长;比较稳定的学科的文献,要比在内容上或技术上正在经历重大变化的学科的文献半衰期长。有些学科,如电子、冶金、化工等,由于研究工作活跃,投入人力、物力丰富,知识更新快,文献的半衰期也就较短;而另一些学科,如动物分类学、地理学等,其发展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而不是修正,因此这些领域相对来说要稳定得多。历史的记录可以长期起作用,故其半衰期一般都比较长,老化较慢。而某些学科,如社会学和机械制造学等,迅速老化的文献与“档案性”文献在数量上大体相当,它们介于前两者之间。

  3.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

  在学科发展的整个时域中,每个学科均要经历诞生、发展和相对成熟等不同的历史阶段。即使是同一学科不同的发展时期或阶段,文献的半衰期也不尽相同,其老化曲线也并非全部都符合负指数曲线。当学科处于诞生和发展的初期,由于原始文献较少,文献数量呈指数增长,文献的老化符合负指数函数关系,其对应的老化曲线表现为负指数曲线。随着学科研究的深入,学科发展进入相对成熟时期后,文献的增长就不能再继续保持原有的指数增长,文献的增长速率变小,其相应的老化曲线也变得平缓,半衰期加长。这客观上反映了科学修正的速率减慢,但并不意味着科学研究的停滞。相反,一方面,它标志着学科已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文献的科学价值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使文献的利用寿命加长;另一方面,也说明此时科学活动的结果主要在于知识的累积而不是修正。当知识累积的数量达到一定量时,就会出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而使学科进入新的高度和新的层次,也有可能同时派生出新的分支学科,又使文献呈现指数速率增长;而文献老化曲线也恢复到负指数曲线。

  4.文献的类型和性质

  文献的老化速度不仅取决于文献的学科内容,而且还与文献的类型和性质有关。通常,科学专著要比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会议文献等的半衰期长,经典论著要比一般论著的半衰期长,理论性刊物要比通讯报道性刊物的半衰期长,论述性文章要比介绍性文章的半衰期长,评论性文献比研究论文的老化要慢一些,等等。

  5. 用户需求及情报环境

  文献用户的需求特点及所处的情报环境的质量也是影响文献老化不可忽视的因素。例如,不同素质的用户对文献的要求各不相同。科研工作的骨干对最新文献感兴趣,而刚刚踏上研究工作岗位的人员则还需了解历史背景材料,即使同一类读者在不同时期、为了不同的研究目的,对文献的需求亦有不同的特点,有些文献对研究者无用,但对专业历史工作者来说仍然是有用的。所以,从知识的使用者来说,文献的利用年限因人而异。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文献使用的年限也不完全相同:科学发达的国家对近期发表的新文献感兴趣,而科学较落后的国家则要借鉴别国已有的经验,因而需要查阅前一段时间的文献。

  科学的发展并非单纯地由一个个事实累积而成,而是由无数有创见性的理论,通过不断的完善、发展和更新,才形成了今天的知识宝库。随着人类社会的延续,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是由知识“叠加”和“更新”两个方面构成的。由于知识更新的不断发生,必然要造成科学文献的新陈代谢。所以,对于科学文献老化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科学知识修正速度的探索;文献老化系数是科学知识修正速率的反映。文献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随机性质的集合体,加之文献计量学又具有非对称性,且有对时间不可逆的特征,所以文献老化是一种异常复杂的现象。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邱均平、赵蓉英、董克等著《科学计量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4)一书“第四章 科学知识变化与分布规律研究”。有删减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978-7-03-047595-4

  《科学计量学》从理论、方法、应用三个角度全方位构建了科学计量学体系,全面、系统、详细地论述了科学计量学的基本内容与相关问题。全书共十三章,包括科学计量学的基础与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与实践及相关的案例分析等。

  【版权申明】本文为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分社订阅号——科学人文在线(kxrw_kx)原创发布,转载请保持内容及公众号相关信息的完整,违者必究!

  链接地址: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QzMDk5NQ==&mid=2678413980&idx=1&sn=bd6215ff6fc2085f3e85443f12c0f072&scene=23&srcid=0511y6LaEac6uqhI1xMsrcVd#rd

 


(文章来自北京农学院图书馆秦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