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7/9 6:49:00 点击数:501 |
|
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科学极富成长性的一个领域,对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并随着各种现实问题的涌现而逐步走向深入。本文主要从数字阅读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碎片化”和“图像化”展开分析。“碎片化”是指阅读的时间不再连贯,而是被分割成以分甚至以秒计,一般一次持续在30分钟以内;阅读的内容也不再完整,主题庞杂,并且主要是支离破碎的只言片语、小短文或者经典中的断章取义。“图像化”是指数字化阅读的内容中,图像逐渐成为一种支配性的传播方式,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文字被边缘化,只起到辅助性的点缀作用。“碎片化”阅读是近些年伴随着数字技术和社交软件兴起而出现的新现象,它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美国互联网研究专家尼古拉斯·卡尔担心,“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显示,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同情都需要一种集中的能力,即集中注意力。互联网让我们不断地分心,很可能破坏了这些能力”[1]。阅读的“图像化”问题在数字时代之前就已经出现,并引起研究者的思考。美国思想家丹尼尔·贝尔认为阅读的“图像化”倾向与当代社会浮躁的文化背景有关:“当代社会有一种普遍倾向:渴望行动、追求新奇、贪图轰动,而艺术中的视觉成份最能满足这些迫切欲望。”[2]信息传播的即时化、传播内容的图像化和可视化以及更高的交互性背后隐藏着很多消极因素,并困扰着社会的各个领域,这些消极因素又集中体现在“碎片化”和“图像化”两个方面,本文将对这两个现象分别论述。
一、阅读的“碎片化”、娱乐化与当代心理危机
“碎片化”阅读日益普遍,并成为当代一些社会问题的深层诱因是数字技术、社交软件和人性特点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物质技术逐步发达的时代,单纯的生存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其他类别的需求满足最终都表现为一种心理满足,而心理满足依赖于一个社会网络和参照体系。当一个人孤独寂寞或者有挫败感时,他渴望得到陪伴和安慰;当他获得某种局部的成功或者享受生活的某种愉悦时,他又渴望获得及时的赞美和祝福,并希望这些情感需求获得更及时更充分的满足。数字技术支撑的信息传播速度和近乎无限的传播容量,再加上社交软件对人际交往的介入,使人类能很便利地通过接收和发送各类信息即时互动,这些技术都促进了人类情感需求的及时充分的满足。但被满足得越多,新的渴望也就越多,对社交软件和数字信息也就更加依赖,这正是“碎片化”阅读成瘾并难以戒除的基本机制。一个人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他旅游的新照片时,会不断刷新翻看,并渴望朋友们点赞并进行积极评价。同样,一个人在候车的枯燥时间里,可能也会焦虑不安地浏览手机上各种新闻,他并不是为了真正获取某个需要的信息,而是通过这些信息的刺激获得一种心理的平衡。
“碎片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人类经典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印刷时代积累的不朽著作。经典文学是人类最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蕴含着丰富而永恒的智慧。学习和研究文学的一个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仔细通读经典文本,若缺乏这个基础性的环节,后来的研究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阅读方式的趋势下,不仅普通人没有耐心卒读文学经典,连专业研究者也止于通过网络泛泛地浏览。现在很多高校古典文学专业的学生对古典文学经典也只是通过网络选择性地阅读部分章节,一般都是对着屏幕一目十行,对大致情节都很模糊,更谈不上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并进行深刻阐释,向社会贡献新的知识。这已经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美国杜克大学的文学专业有很强的优势,但是杜克大学的一位文学专业的教师凯瑟琳·海勒丝却无奈地承认,她再也无法让学生通读整本书了。她在教学和研究中还发现,一些高校现代西方小说领域的职业研究者也无法通读《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这种经典,甚至感觉这些小说不知为什么就“稀里糊涂”地被奉为经典。[3]
“碎片化”阅读让注意力过度分散,只有在信息不断花样翻新的过程中才能维持短暂的心理平衡。人类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只有进行有效控制,刻意避开各种诱惑和干扰,并在一定时间段内集中于某个特定领域,才能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人类激发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长期持续的注意力,培养专注能力既需要相对单纯安静的环境,又需要磨练意志,长期坚持。在美国,一些从事纯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研究的人员也深受“碎片化”阅读的负面影响,一位计算机领域的专家感觉“不管是网上的还是纸上的长篇文章,现在我几乎已经丧失了全神贯注阅读的能力”。而密歇根大学的一位病理学研究人员说自己的思考出现“断断续续”的特征,只喜欢从网上资源中匆匆浏览短文,已经丧失了通读长篇文章的能力,甚至连三四段以上的博文都觉得内容太多,只能走马观花地一瞥而过。[4]
“碎片化”阅读的消极影响不是急迫而可见的,许多深陷“碎片化”阅读的人还感觉自己是在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获取知识。由于现在很多数字媒体只把信息发布作为吸引受众并建立商业模式的一种手段,信息发布者会刻意迎合受众心理,所以通过在线数字接收终端获取的“碎片化”信息知识含量极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特克尔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本来被认为可以节约我们的时间,但现在明显的情况是移动电脑和智能手机侵蚀了工作和休闲之间的界限,我们没有被技术解放,反而被它绑架。数字技术确实可以使我们在碎片时间中保持联系,但用数字技术处理亲密关系,无论是亲属关系还是朋友关系,都可能会使人际关系被弱化成仅仅是联系,反而渐渐走向疏远;而持续的联系会带来失去联系的焦虑,这将产生心理依赖和心理恐慌。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诞生以前,网络(network)的原意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分享事物、观点或进行娱乐,以达到一种积极的目的;但现在人际关系已经被严重异化,在正常的聚会中,每个人反而希望获得与网络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人们在虚拟空间看上去联系更加密切,在现实生活却更加走向原子化。[5]
“碎片化”阅读对传统的家庭和婚姻关系的冲击也越来越引起重视。由于大部分人“碎片化”阅读的主要目的不在求知,而是希望通过频繁的接触与互动排遣现代社会的孤独,缓解焦虑,这种功利化而又带有虚幻浪漫色彩的人际互动更容易触发情感危机。“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数字化的社交关系和机器人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彼此连接,同时也可以互相隐身。”[6]数字技术和社交软件赋予数字接收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高度的私密性和便捷性,使它像一件情感和行为的“隐身衣”,解除了传统交流方式对人性的一些约束,很多人在这件“隐身衣”的掩护下放纵情感。英国的一家名为“斯莱特和戈登”的律师事务所发现,社交媒体脸谱、推特、Snapchat、Skype和What’s App等在他们经手的离婚官司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家律师事务所为进一步证实这种观点,委托一家专业公司进行调查,结果与他们的观点完全吻合:离婚夫妻有1/7是因为无法忍受对方沉溺于社交媒体;1/3的人坦承他们会对另一半保密登陆社交媒体的密码;社交媒体造成了夫妻之间的不信任,而他们之间的经常“查岗”又加剧了这种不信任。[7]
二、阅读的“图像化”、浏览化与学术研究表演化
前文已经论证,“碎片化”阅读的特性使它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一种排遣孤独焦虑、寻求情感刺激的手段,就实现这种目标而言,直观、生动、浅显、视觉冲击力更强的图像效果更好。于是,随着“碎片化”阅读的发展,“图像化”阅读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伴生物。“碎片化”阅读的信息载体还包含着语言文字,而“图像化”阅读则与文字日渐疏离,这种疏离将付出很高的代价,目前还没有找到比语言文字更合适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工具。“图像化”伴随着人类信息传播历史的各个阶段,但它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扰动人类的心理状态,它让阅读变成一种简单的感官享受,但也同时让受众失去了安静下来思考的能力。
图像也具备语言的某些表意功能,它可以用于更精准地描摹现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思想观点,现实有多重维度,但图像自身的特征使它更容易被直接当作现实本身,这是它天然的缺陷。它形象的丰富生动性能快速产生视觉和心理反应,但削减了理性思维活动的空间。由于“图像化”阅读容易上瘾,耽于“图像化”阅读的人即使明知是在无谓地浪费时间,影响工作状态也宁愿让感性蒙蔽理性:“视觉性娱乐消遣是最轻松、最自由也最具有生理——心理共享性的一种享受,在今天,它同时还是最易实现的享受。若缺乏足够的意志与理性制约,谁不会耽于这样的享受呢?”[8]语言是一种纯粹的符号,它在指引思维进行严谨的线性逻辑推演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除此之外,即使在塑造形象方面它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种优势恰在于抽象:语言在塑造形象中主要充当一种中介,它让思维深度参与,以此充分发掘人类的想象力和思维潜能。
当代一批在数字媒介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也许很难适应没有图像的生活,认为没有图像共享的生活一定是单调乏味的。其实在印刷时代,人类同样能借助于语言共享图像文化,他们共享图像文化的基本方式是:先将外视世界(眼中之竹)转化为内视世界(胸中之竹),然后将内视世界信息化(手中之竹),最后将信息再度解码转化为外视图像(纸上之竹)。[9]与现在手机微信在朋友圈发照片的速度相比,这个过程效率确实低下,但无论对传播者还是接受者来说,它都伴随着思维的积极运用和情感的高度投入,它对人类情感熏陶的深度不一样。一首倾注情感、描述心境的山水田园诗能营造独立于现实的想象空间,表达心物合一的宁静喜悦的情愫。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种空灵、唯美、意蕴生动的图景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任何具体化的图像都不可能完全表达深蕴的美感,还会破坏这种意境。过度的图像阅读将降低人类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人们在对图像的阅读过程中,注意力被引向视觉可以直接感知的图像细节,视觉感知更多地局限在当时的情景乃至自身的感知经验上,难以建立起整体的观感。对对象的审美沉浸与欲望投射,使文化与思想能力渐趋退化。”[10]
当人们适应“图像化”阅读之后,又会反过来以这种方式阅读文字,这时阅读已经发生质变,应该更精确地称之为“浏览”。“文字的意义断裂为浮光掠影式的印象,这里拥有的只是感觉而不是思考。此外,图像文本也进一步强化了文字的视觉属性,视觉的好奇和急切本性又会自然而然地怂恿着‘浏览’的速度,期待着页面的时时更新。眼睛关注的不是此刻看见了什么,而永远是下一刻看见的会是什么。”[11]
阅读的“图像化”趋势和对这种趋势的迎合对所有以文字为主要工具的学术研究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术研究的基本路径是积累基础知识和素材,运用科学的方法获取论据,建构逻辑以获取新知识,这个过程需要宁静的思考环境和深度的智力探索,是漫长、孤独、艰难而又充满喜悦的。文字与符号是进行这种思考与探索的最佳工具,它可以让思维避免视觉感性的干扰,让理性与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当前数字技术与视听技术已经影响到学术领域,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的《百家讲坛》和美国的TED演讲。《百家讲坛》略去人文社科研究严肃深刻的过程以及多元化的视角,把复杂的学术问题化约为带有表演和娱乐性质的演讲。这个节目虽然标榜学术性,并在初创时期吸引了大量受众,也推出了像于丹、易中天这样口头表达能力强、肢体语言丰富的演讲者,但它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中国学术界主流学者的认可,现在其影响力已经走向衰落。而美国的TED演讲当前仍然风靡全球,它的主题是分享知识与观点,探讨的一般都是社会各个领域的严肃问题。它有几个特征:演讲者一般在某个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或者有一定的声望,有时会做一个辅助演讲的PPT,PPT会极尽展示视听技术的传播效果,演讲的环境由专业人员精心设计灯光舞美,有很好的剧场效果。演讲者肢体动作丰富,语言风趣幽默,懂得调节氛围,调动受众情绪,并主要以情绪感染为诉求目标。如果把它的演讲题目改换一种表达方式,把某些专业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口语,它就更像一种电视脱口秀。TED演讲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充分迎合了当前“图像化”阅读的趋势。TED演讲不仅让学术的表达和思考“图像化”,还向前迈进了一步,走向表演化。哪怕是一个很平庸的观点、漏洞百出的论证,只要演讲者的形象佳,现场发挥好,制造的“图像”又足够地吸引人,就能赢得掌声。这种趋势对严格的学术研究有很大消极影响,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曾对科学研究的形式化和趣味化提出严肃批评:“倘若修辞的光彩比起判断的公正尤为夺目,那么科学势必就会受到损害。倘若虚构的审美法则取代真理,多元性取代义务,那么启蒙将会失去目标,摇摇欲坠。最后,倘若基本问题成为趣味的问题,那么理性将被一种丑陋的方式所篡改。”[12]
三、结语
自从印刷品诞生以来,传统纸质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借助纸质文本进行情操陶冶、道德提升和思维训练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每个人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并直接影响其他各种生活技能和智力发展,世界各国莫不如此。解决数字化时代阅读“碎片化”与“图像化”的方法是珍视并有意识地在一定限度内回归传统的纸质阅读,尤其是在教育与学术研究领域。一种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再改变和重塑相当困难,尤其是数字阅读习惯,因为数字技术确实给人类带来很大进步和便捷,“碎片化”与“图像化”阅读作为它的伴生物,已经深深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意识和文化心理之中。但只要一个国家足够重视并积极行动,这种改变和重塑不是没有可能的。德国是一个有悠久纸质阅读文化的国家,二战以后以电视等为代表的视听媒介已经对德国青少年的阅读能力产生很大负面影响,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2000年德国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能力测试结果表明:23%的德国青少年存在阅读障碍,他们的阅读能力仅相当于次级文盲,如果这个趋势不能得到遏制,这些青少年成人后将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13]这个结果让德国社会各界感到震惊,政府机构和各种民间组织采取了很多旨在提升纸质阅读能力的措施,并对数字阅读和社交媒体采取谨慎的态度,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德国201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发现,70%的德国人上网使用普通电脑,用手机上网的只占30%,这些网民中仅有一半使用社交媒体,大多数德国人仍然保持着纸质阅读的习惯,也更喜欢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方式。[14]正如尼古拉斯·卡尔所言:“我并没有鼓励人们舍弃他们的计算机或是和互联网隔离。我鼓励人们在使用数字媒体时更加严格地控制自己。有规律地关掉电脑、练习深度思考很重要——如果你珍视深度思考的话。”[15]
(文章来源:《出版发行研究》2016年第6期)
链接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A0OTIzMQ==&mid=2651556087&idx=1&sn=0689a8b92c6309910d86410362cd9ab8&scene=23&srcid=0708HhyK9KEkJ4axQMb5mgJ4&pass_ticket=PriALZxFC30JrmBA3p0sFxPmpzpKHesVYXu67aEHo6to0ygJ6u0R06p1ttUBI5Pb#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