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三方制约,三种努力——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发布时间:2016/7/31 8:43:00 点击数:697 

  纸质书,电子书,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国内“纸电同步”做得并不是特别理想,我们时常遇到这样一种境况:一本畅销书,图书馆一经上架,就为读者所借,而由于复本有限,所以很多畅销书后面都是读者的排队预约。事实上,读者也很难通过馆里购买的数字图书资源找到此书。市场上新出的纸质书,读者若想看到电子书的话,大多要等很长时间。我馆也有“超星数字图书馆”“哈佛大学出版社电子图书”等资源,这些资源对于研究者而言,查找资料方便许多,但是就休闲阅读而言,还是面临阅读不方便、阅读感受没有纸本图书惬意、急切想看的畅销书无法找到等问题。

  制约因素何在?

  第一,我觉得还是版权问题。一般国内作者在与出版社签约时,并不签下数字版权,所以图书馆购买的电子书数据库自然面临难觅畅销书身影这一问题。因为版权问题,也使得纸质书与电子书之间有着较长的时间差。

  第二,则是阅读习惯问题。我们常说纸质阅读所获得的心灵愉悦感是数字阅读无法取代的,而在大学图书馆这样一个舒适自由的环境中,穿梭于书架间找寻一本自己喜爱的图书,相较于拇指轻点屏幕而获得内容,前者肯定更温暖人心。曾经在我馆推出的“啡常时光”活动上,我与学生聊电子书和纸质书的问题,很多学生表示:经典阅读,还是喜欢纸质的,喜欢将书捧在手心,一页一页往下翻的感觉;而功利的阅读,譬如为论文写作查找资料等,还是会选择便捷的电子资源检索。

  第三,用户针对性的问题。虽然我馆也曾经花大力气推出超星“移动图书馆”,通过现场宣传,吸引学生下载手机客户端,但由于后期使用的种种问题,似乎收效甚微。而我馆在暑期推出的“行走中的书”电子书主题书展,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旅途中,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有不一样的阅读。同学们通过轻扫图书二维码,即可带几本自己喜爱的图书同行,这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大受同学们欢迎。所以我们不能停留于对某一电子书数据库作泛泛的推广,而是应该根据大学生群体的阅读特征与真正需求,通过借阅数据对比分析,推出格调高雅的电子书,并通过对电子书的深度导读,吸引读者去阅读,真正做到让电子书飞入读者口袋中,anywhere,anytime。

  做好“纸电同步”,我认为需要三方面的条件和努力

  第一,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希望出版社能够和数字资源提供商合作,将一些畅销书的电子版与纸质版同步发售。当图书馆能够第一时间为读者提供畅销书的电子版,并进行多样化的宣传,譬如名家点评、读书会、书评会等等,读者自然会点击图书馆主页,进入电子书阅读平台。

  第二,数字图书资源提供商应该立足于用户需求,建设一个好的平台。在电子书快速发展、电子阅读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好的平台绝不仅仅局限于拥有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的电子书资源,还应该有与其他平台、其他电子阅读设备的兼容性,有快捷方便的使用方式,有方便于手机、Kindle阅读的电子排版、护眼模式等等。

  第三,电子书编目也是“纸电同步”发展中的难点。将电子资源整合进藏书目录系统,有利于读者查找使用。我馆已将电子书纳入目录查询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正为图书馆界有识之士所关注。我们知道,图书馆空间与不断增长的藏书之间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是挤压读者舒适的自修空间,还是另辟空间用于藏书?都不是一劳永逸之法。为了给新书腾出空间,图书馆总是面临着现有藏书的剔旧问题。可是如何剔除,并没有一个标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则不存在馆藏空间问题,纸本书的数字化大大缩减了书籍所占空间,只要解决了技术问题,数字图书馆就有能力存储更多的数据。对于读者而言,数字图书馆则可以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读者只要登录网站,轻点鼠标,就可以在几秒钟内看到自己想要查阅的信息。对于研究者而言,这种便捷是以往的图书馆所不能比拟的。

  就阅读推广而言,相对于纸本阅读,数字阅读也是一种趋势,两者并行不悖。为了让书“活”起来,我馆在两校区图书馆每月定期推出系列主题书展,涉及人文、艺术、教育、科技、天文等等,力图通过主题书展,打通文理科学生阅读的界限,使得原本不在读者视域的书籍进入读者的阅读生活。但是在主题书展中,我们也碰到这样一个问题:书架上的书借阅速度很快,不久书架就显得较空,无法满足多位读者想阅读同一本书的需求。若是纸电能够同步,鼓励读者通过数字平台借阅,那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而“纸电同步”既可以让读者切实享受电子书带来的便捷,又能感受实体书的拥有感。相信,这也是很多阅读爱好者的共同体会。

  从刻于甲骨,到书于竹帛,从印于纸张,到如今储存于“不可限量”的电子设备之中,记载文字的载体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经从笨重走向简便,从实体走向虚拟。我们迎来了电子书与纸质书分庭抗礼的时代,这给当下的阅读环境带来的是巨大挑战,还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如何发挥两者所长,为读者创造更加舒适便捷的阅读环境,同时又不失去阅读的厚重与美好,还需要我们图书馆人、出版商、数据库商的共同努力。

  文章来源:图书馆报

  链接地址:http://m.xhsmb.com/20160729/news_15_1.htm


(文章来自北京农学院图书馆秦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