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品读经典 直抵本质
发布时间:2016/11/4 10:09:00 点击数:1034 

  大学必须培育自己的人文精神,我希望读书变成河大师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蔚然成风。

  读书,当然要读好书。那么,何为好书?于是,很自然地抬出“经典”的说辞。“经”,最初指春秋战国时期就广为流传的儒家著述;典,最初限定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形成的律法、公文、制度。这些“经”与“典”的共同特点,就是流传时间久和具有权威性。

  然而,它们只是构成了今天所谓“经典”的“源”,除此之外,还有“流”的存在。文化就像大江大河,从古到今,在每个拐弯处都会留下无数珍宝,所谓经典,当然不可能只有源头的那么一些东西。文化河流所经之处还有支流汇入,那些最初看起来异质的文化,到后来已跟原初的文化浑然一体,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融入中华文化就是鲜明例证。我们今天阅读经典,当然应该包含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馈赠我们的精神财富。

  所以,我们今天倡导经典阅读,首先应该在头脑中涌现出一个大江大河的意象。大浪淘沙,既有不少东西被冲刷、消解和淹没,也有层出不穷的激活、刷新和接续。那些被淹没的,有值得缅怀和凭吊的一面,但生生不息的长河旭日,才是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呵护的。

  再说“与书香为伴”。常有老师感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可以“百度”到所需的各种知识,老师的价值在哪里?我觉得,这样的疑虑大可不必。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韩愈那个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远不如现代便捷,所以他将“授业”作为为师的三大权重之一来强调。今天,“授业”的重要性可能会因为获得知识渠道的广泛而降低。但必须看到,所谓“传道”,即如何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甄别和判断,却未必是青年学生很容易就具备的能力,他们可能产生一些迷惑。所以,“解惑”和“传道”一样重要,我们开展读书月活动,在活动中组织老师们答疑解惑,就是为师者继续发挥作用的重要表征。

  一次开会,我听到一位市民的溢美:“每次乘坐公交车,河南大学的学生都给让座。”同学们身上已经外化出我们“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的校训。读经典、伴书香的关键,就是将精神食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此,读书才不失其明伦、明理、懂礼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今天的读书、读经典,也面临着挑战。我并不拒绝电子时代的阅读方式,我本人也是其中一员。我想说的是,要提防一味电子阅读带来的知识碎片化倾向。我曾在一篇随笔中这样描述这种碎片化的可怕后果:“知识的不确定、不系统将一切都分解成零散、僵硬、板材式的碎片。形而上的灵魂系统在工具理性血淋淋的解剖刀下拆卸、分解为支离破碎的齿轮或螺丝钉之类的易于组合、便于摆布的部件。”须记住,新媒介、新平台等“工具”只是手段、方法,不能将碎片化的信息、不成体系的常识当作目的,否则一个人一生就生活在“被知识”的包围中不能自拔,“学而不思则罔”,就会失去敏锐的感性和直抵事物本质的能力。

  当年,谭嗣同号召青年“冲决”封建的“网罗”,今天,青年学子要真正从经典中获得力量,还真要有冲破互联网之信息“网罗”的毅力和决心。

  从网络的“网罗”中走出来,与经典同行,别有一番诗意栖居的滋味。

  (作者:张宝明,河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自《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7日 01版))


(文章来自河南大学图书馆闫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