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24 8:15:00 点击数:1464 |
|
“纸电同步”馆藏建设任重道远
——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白晓梅谈资源建设话题
几年前,数字出版物迅速涌现,一度对传统出版造成了冲击。出版界和图书馆界曾经有一种悲观的论调,认为纸本书大势已去,很快就会被电子书取代。甚至有人认为,用不了多久,图书馆将会没有一本纸本书。但是这一预言并没有成真,纸本书不但没有被电子书所取代,反而和电子书一起呈现出共生共存的繁荣景象。而很多图书馆依旧在为纸本书的大幅度增加造成的馆舍空间不足而烦恼。
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白晓梅认为,事实上,纸本书、电子书各有优势,彼此不可替代,在很长的一个时段内,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国外有很多专门对读者阅读行为习惯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读者对于书籍载体的选择,虽然受到阅读习惯的影响,但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阅读的环境、书籍的内容等等发生改变。比如在公交、地铁上,拿着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利用碎片时间阅读一些轻松的休闲读物,在图书馆、书房里,捧一本纸本书,感受纸张与油墨发出的馨香,这两者并不矛盾。
“纸电同步”是出版市场日渐成熟和国际化的产物,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一本新书出现,有的人愿意选择便于携带储存、不占空间的电子书,有的人则愿意收藏有质感有温度、阅读体验好的纸本书。对于读者而言,多一种选择,无疑是一件好事情。
白晓梅指出,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纸电同步”如果顺利开展,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困扰图书馆多年的馆舍空间不足、后期投入高等问题。纸本书占据的物理空间大,国内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图书馆,馆舍空间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空间不足,很多高校馆都严格控制复本量,但这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而言,其中文图书复本率在1.3左右,西文图书的复本率近乎为1。因为有两个校区,所以不少图书需要在两馆之间调拨,不仅增加了馆员的工作,也增加了物流的成本。此外,纸本图书采购到馆以后,要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后续也要做好管理工作,而电子书在这方面的投入要少得多。如果在不久的将来,新出版的图书都可以实现“纸电同步”,那么新购的中文图书可以采用纸本书和电子书“1+1”的模式,或者根据图书的内容和读者需求,只选择电子书,这样就可以节约大量的物理空间,给读者更为宽松舒适的阅读环境。对于图书的管理而言,也相对较便捷。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纸电同步”也将给科研人员提供极大的便利。电子资源因其检索的便捷、阅读不受限制等优点,日益获得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科研人员的青睐,电子学术期刊尤其受欢迎。但是,目前国内电子书的内容仍偏重休闲读物,学术性较弱,时效性也比较差,因而在助力科研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近年来,包括电子书在内的电子资源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纸电同步”资源建设并没有在图书馆普及。白晓梅说,“以我馆为例,我们虽然有中外文纸本图书100万多册,电子图书100多万册,但都是各行其道,离‘同步’还相去甚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纸电同步”率低,且同步出版的中文图书学术性弱,这是制约高校图书馆“纸电同步”资源建设的最重要原因。和普通读者对图书的选择不同,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与科研的文献保障中心,对图书的学术性尤为看重,而国内的图书出版纸电同步率不高,很多都是先出纸本书,过一段时间再出电子书,且电子书往往作为纸本书的辅助而出现。“以在‘纸电同步’领域做得比较好的人民邮电出版社为例,他们的‘纸电同步’率也只有50%,且多是休闲类读物。而国外很多学术性强的出版社,如剑桥大学出版社,‘纸电同步’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在这样的条件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还做不到‘纸电同步’。”白晓梅指出。
其次,“纸电同步”进行资源建设,往往依赖各个馆配商提供的平台,缺乏一个统一的第三方平台。如湖北三新的田田网、浙江新华的芸台购等,都是这样的采购平台。而图书馆的图书采购,一般要通过招标的方式进行,如果依赖馆配商的采购平台,中标的馆配商一旦发生了变化,采购的方式也要随之改变。如果中标的几家馆配商都分别有自己的平台,那么“纸电同步”采购则需要在几个平台中进行,再加上图书馆原有的采购系统,这将给采购工作增加不少麻烦。
再次,传统的电子图书采购模式,也制约着“纸电同步”资源建设。据白晓梅了解,在很多图书馆,纸本图书和电子图书的采购,是由不同的馆员负责。电子图书往往采用按库购买的方式,而纸本图书的采购,则主要依据书商提供的新书书目。在新书书目中,是否有同步出版的电子书,并不能体现出来。而图书采访的系统中,也没有同时购买纸本和电子书的功能。
此外,电子书的购买、使用和呈现方式等,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有的纸电同步的电子书不仅价格高昂,且不支持在线下载,又仍旧采用最大并发数的方式,其借阅也仍旧像纸本书一样一借一还,对于一些畅销书,仍然存在着书难借的情况,图书馆购买电子书的初衷并没有实现。另外,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的电子书,需要不同的阅读器,这也给读者造成了一些麻烦。
“总之, 在我看来,‘纸电同步’馆藏建设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任重而道远。它对图书馆产生的影响和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在出版社一端,需要解决好版权问题,让更多的作者能够接受‘纸电同步’出版。在时效性上,要做到真正的同步。对图书供应商而言,要尽可能与更多的出版社合作,提供更为丰富的图书品种、更为简洁兼容的阅读方式、更加合理的价格等问题都十分重要。”白晓梅这么认为。(文章了来源于:《图书馆报》/第A12版)